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1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沐书被茶心生香

    □张凌云

    赴一城市参观博物馆,恰逢举办主题特展,内容关于香文化——“香约盛世”。各种图片实物十分详尽,气氛烘托得很好。

    不禁心中一动。虽说知道中国有香草美人的悠远传统,自古便有带香草、佩香囊、燃香薰的习俗,但对香文化了解并不深,更不清楚有一套复杂的道具和程序,称为香道。趁正式的香道表演还没开始,我抓紧时间现学现补有关知识。

    概言之,香文化起始于春秋,成形于汉,成熟于唐,而极盛于宋。《尚书》云“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最早的香源正是香草,如《离骚》有“扈江离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等各种表述。汉武帝时,真正的香料由西域传入中原,品种包括安息香、丁香、乳香、龙涎香等等。影视剧中常见的博山炉即诞生于这一时期,那是一种青铜制作,炉体呈豆形,其上有盖镂空,并耸叠成海岛仙山状的薰炉,烟雾缭绕之间,飘飘然宛若仙境。至唐,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香料也进一步丰富,南洋输入的沉香、檀香等香木广为流行。入宋,随着文人的积极参与,香文化被推进到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调弦抚琴,点清香一炷,绣阁组欢,燃香云一炉……

    不多时,香道表演开始。主持人简短地介绍后,几位一袭红衣汉服的女子款款入场。为首的表演老师袖手平举于胸前,后面两位女子托着曳地长裙,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她们神情庄肃,步步沉吟,其情其境,令我肃然起敬,甚至有些感动得想掉泪。

    几乎是一刹那,我明白了香道的内在含义。这种庄重的仪式感,恰恰是现代人最为缺乏的。我们习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却无法让自己停下来等一等,让灵魂跟上身体的脚步。这种看似古拙的仪式,是给日益贫乏的精神世界注入的一汪清泉,让我们暂时抛却虽然丰富却显得冰冷的现代物质社会,而回归自己的本心。

    接下来的仪式同样一丝不苟。但见表演者从香筒里拿出一根针样的东西,又袖手上举,微鞠一躬,放下,然后抽出一根香勺,从香盒里挖出少许,缓缓放入一个不大的香炉中,并未点燃薰香,仪式结束。整个过程很慢,也不长,每做一步,都仿若一首诗的起承转合,不动声色而极富韵味。在表演者的举手投足间,我仿佛看到了古人焚香沐浴的潇洒风姿,看到了鸣琴品茗的仪态从容,看到了斋戒沉思的凝神飘逸,看到了论道会友的清雅脱俗。与香为伴,只是古人常见的生活方式,在香气萦回里感受自然,品味人生,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状态啊!

    但时至今日,曾经盛极一时的香文化已经式微,现在人们提到香,首先想到的是庙宇祭祀,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氛围营造。也有专门的香道,但受众既窄,门槛也不低,要有专业的香料香具,尝遍所谓“沉檀龙麝”、“六国五味”,价格不菲。假若退而求其次,各种合成香,特别是化学香不仅有悖香道精神,还对身体有害。

    其实,品香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于修心性,追求静诚。焚香的好处,一可焚去污秽,免除异味,二则醒脑安神,令人愉悦,继而在“达蠲洁”的基础上“奉神明”,这是古人热衷的雅尚。于现代人而言,即使条件不能达到,亦可因陋就简,或创造类似的环境。但需洁室一间,安然独处,品茶、听曲、读书、写字,看着氤氲的光影,嗅着袅袅的茶香,在静心中祛除尘俗,在诚意中心有所往,慢慢地竟也能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

    这是无形的一缕心香,放下该放下的,抒发想抒发的,正如东坡所言“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吾愿足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