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小康锦图绣花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潜心抓两业,一意为脱贫

贵州晴隆县委常委、副县长冯灼华讲述他的产业与就业扶贫故事

冯灼华(左二)在晴隆茶厂调研工作。 通讯员供图

    “今年从宁海新引进了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7月有望上市;去年引进的水蛭养殖项目效益很好,已被同为深度贫困县的望谟县看中,企业在望谟新发展了200亩……”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冯灼华说起一项项扶贫项目,如数家珍。

    2018年4月,时任宁波市林场场长的冯灼华,由市委组织部选派至晴隆县负责东西部对口扶贫工作。两年多来,冯灼华在这片深度贫困的土地上跋山涉水、摸爬滚打,“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吉旺前往当地考察后,由衷称赞他“把东部经济发展先进理念带到西部”,“呕心沥血为晴隆脱贫服务”,“头上的白发见证了他付出的艰辛”。

    这两年多来,宁波对口帮扶晴隆效果显著、成绩优秀,2019年晴隆超额完成脱贫攻坚年度计划,在代表贵州省和黔西南州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等次从“较好”提升到“好”,冯灼华也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产业帮扶关键在因地制宜

    茶产业带动2.62万人脱贫

    “茶产业是晴隆县的农业主导产业,累计种植16.1万亩,预计2020年干茶产量可达5300吨,其中名优茶300吨,夏秋茶5000吨。”冯灼华告诉记者,晴隆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但以前只有小规模的制茶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夏秋茶就算采下来也卖不出去,以致当地群众干脆就不采。

    2018年,冯灼华带领扶贫工作组深入走访调研后,当年就投入110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浙商企业晴隆县兴鑫茶业有限公司建设生产厂房,提升生产能力。

    兴鑫茶业董事长梁健祥介绍说,企业运行日处理能力现已达5万至8万斤,完全能消化周边乡镇茶叶产能。不少农户又开始采起了夏秋茶,有的每天可采一两百斤,每斤售价1.2-1.5元。据了解,兴鑫茶业已与2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覆盖6000户农户,年户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

    “扶贫帮扶重点要扶产业,帮扶产业关键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扶贫和长足发展。”冯灼华说,要做到全产业链建设,才能做强产业,同时使各环节的农户都能实现增收致富。以前茶苗都从浙江、福建等地购进,为针对性育苗、本地供苗、降低运输成本并提高成活率,工作组在2019年安排茶苗繁育基地项目近400亩,带了一个好头。今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1100亩,可供4万亩茶园种植。

    前不久,浙茶集团董事长毛立民专程来晴隆考察,他说:“我是第一次来,没想到晴隆茶产业的基础这么好,发展方向也是对路的。”毛立民同时表达了下一步双方深度合作的意向。

    如今,晴隆全县已建立32个专业茶叶村,预计2020年可实现产值2.2亿元,带动就业80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2.2万户8.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80户2.62万人),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扶贫车间让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家就可带孩子、数票子

    2019年6月,黔西南州在贵州省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3.85万人走出大山,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其中,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在整体搬迁后,就有6000余名群众迁入毗邻县城的阿妹戚托小镇。

    “但搬到城里后没有了土地,生活怎么办?必须要针对群众劳动技能不足、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实际情况,寻找新对策。”冯灼华告诉记者,在紧挨阿妹戚托小镇的三宝乡产业园,宁波安排800万元帮扶资金,建起了一个以制衣和来料加工为主的“扶贫车间”——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扶贫工作组引导宁海企业与其达成定向订单,年订单合计5万套,并积极牵线申洲集团与其结对,捐赠生产设备、培训骨干员工、提供技术服务等。龙发服饰负责人李志彩说,如今企业带动了本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131人,其中贫困户85人,每人月平均工资超过了2000元。

    “要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阻断贫穷的代际传承,得通过创业深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扶贫模式。”冯灼华告诉记者,两年内,他们选择市场前景好、产品需求稳、能保障群众稳定就业的企业作为对口帮扶主体,在晴隆建起了“扶贫车间”16家,吸纳群众就业71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444人、残疾人28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居全黔西南州第一,实现贫困户在家即可照顾老人、带孩子、数钱票子。

    就业扶贫最直接、最有效

    疫情期间来甬务工无一人返乡回流

    “今年以来,晴隆与宁波并未因疫情而影响两地劳务协作,相反,两地以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契机,加大了协作。”冯灼华告诉记者,截至日前,已有560余名晴隆籍贫困务工人员在宁海稳定就业,疫情期间无一人返乡回流。

    冯灼华说,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群众外出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增长见识,掌握技能,是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有效途径。”

    冯灼华向记者介绍,为了确保就业,扶贫工作组做足了“绣花功夫”,“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我们配合县委组织部,依托建立在村(社区)基础上的网格体系,成立1056个党小组,制定明确‘七类人员’职责任务,精准定组、定人、定责,逐户开展劳动力信息排查核查,逐人开展就业宣传动员和岗位对接匹配,充分运用‘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就业扶贫新模式,全面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同时,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服务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组建了晴隆驻宁海县劳务协作工作站和宁海人力资源市场晴隆分市场,促成晴隆在宁海的挂职干部成立“乡音服务团”,“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服务微信群,对外出务工人员一对一后续服务,真正做到外出务工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采访手记 

    一任接着一任干,扶贫是场“接力赛”

    5月27日下午2点多,县郊的一处山坡上,冯灼华和张祖安以晴隆县城为背景合影留念,两人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1999年,时任宁波市第一任对口扶贫办主任的张祖安,在晴隆帮扶工作时在此处拍有旧照,背景里还是破旧的老县城,如今已换了新颜。

    张祖安曾60多次往返于宁波和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之间,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苗家大哥”,而冯灼华1996年大学毕业分配至原宁波市林业局工作时,局长正是张祖安。

    冯灼华向记者回忆,虽已时隔20余年,自己始终记得刚进单位时老领导的谈话:“到林业局工作,要吃得了苦、接得了地气!”没想到的是,扶贫路上自己竟沿着老领导的足迹也走到了黔西南州。

    冯灼华说,自己与贵州扶贫颇有渊源,2018年被选派来黔时,时任宁波市林业局局长的许义平也曾于2000年在黔西南州贞丰县挂职。一任接着一任干,他们三人的扶贫经历,不啻是宁波对口扶贫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虽然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环境和任务不同,工作地点和时间也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帮助更多的当地群众脱贫,他们身上的那股精神和拼命劲更是一致的——肩上有担当,脚下有泥土,不甘落人后。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但脱贫不脱帮扶,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宁波干部接力前行,续写甬黔携手的新故事。记者 房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