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安村文体广场,中老年人正在打门球(资料图片)。 |
夜幕降临,日间的喧嚣渐渐平息,而在鄞州区五乡镇四安村村东头的高架桥下空间,却是另一番景象:有人在跳交谊舞和广场舞,有人在打篮球和羽毛球,还有老年居民在打门球……用“活力四射”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只要不是下暴雨,每晚我都会来这里跳舞。我今年80岁了,感觉越活越精神。”6月9日,村民胡老先生对记者说。 谁又能想到,这片桥下空间曾经是一个垃圾场,经过改造后,如今成了四安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垃圾场变身文体广场 四安村党支部书记陈家胜告诉记者,这个高架桥属于甬台温高速的组成部分,建成于2012年前后。投入使用后,因为缺乏管理,桥下变成了天然垃圾场,不但村民乱倒生活垃圾,附近的人也把装修、建筑垃圾倾倒于此,“垃圾堆积如山。如果百姓反映强烈了,村里就组织人员清理一下,但过不了多久又被倒得一塌糊涂,循环往复,不能根除。有一次还发生了火灾。这里成了文明创建的‘疮疤’。” 2018年,为改变这一脏乱差的面貌,四安村“两委”经过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决定把这片桥下空间改成以村民娱乐休闲为主的公园,再加上桥两边的配套设施,不但可以丰富村民业余生活,还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这一建议得到五乡镇党委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经过一番运作后,四安村文体广场于2018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场总投资200余万元,镇里投资100余万元,村里投资20余万元,企业赞助50余万元。广场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交谊舞和广场舞场地。组建了由村企业冠名赞助的5支文体队伍,总共200多人参与。”陈家胜说。 文体广场“火”了 文体广场的火爆程度,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四安村村委会主任胡惠星告诉记者,该村共有村民6000多人(包括外来人口),村里原有一个篮球场,因建安置房被占用,篮球架临时放置在村里道路旁,既不安全又容易产生纠纷。过去村民文体活动主要在村中心的文化礼堂举行,礼堂前广场面积小,活动放音乐时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自从文体广场建成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村民周女士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村民对业余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周女士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以前都是在马路边或村里的空地上打球,找一个正规的场地很难,一是要付费,二是要到很远的地方。村里文体广场建成、羽毛球队成立,让她十分惊喜。现在,周女士和一帮球友每周打三四次球,不但身体素质提高了,业余生活也充实了不少。 村民乐女士说,做梦也没想到村里会建这么好的一个活动场所,白天可以到桥旁边的小公园散散步,晚上可以和一帮老头老太一起打打门球,不但老有所养还老有所乐。去年,他们还代表村门球队到外面打了几场比赛,眼界开阔了不少。 村民董先生来自四川,在四安村已经居住了十多年。他说这个文体广场最令人称赞的就是无条件向所有人开放,不像有些地方,虽然建得漂亮,但是要收取费用,把不少人拦在了门外。他平时喜欢打篮球,现在和球友一起组了个队,没事就到这里打一场出一身汗,感觉很爽。“我真是越来越爱宁波了,城市建设得好,还有各种人性化的设施,能让人找到归属感。我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日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一个新宁波人。” 80岁的胡老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交谊舞“明星”。记者看到,他在舞池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点不像80岁的样子。老先生说,他年轻时就喜欢跳舞,后来因为没有场地,就断了这个念想。现在村里有了文体广场,把他的“舞兴”一下子又勾了起来。白天他养养花种种草,晚上就来跳舞,认识了不少舞友,“日子真是越过越甜。” 采访中记者看到,由于前来锻炼的人太多,村里还有几名志愿者在现场维持停车秩序。陈家胜说,因为每晚人都爆满,刚开始,他们派出10名左右志愿者穿上红马甲到现场提供服务,后来,秩序慢慢好起来,参与锻炼的人也有不少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场地内的秩序基本上由他们自主维护,现在每天只要安排几名志愿者到路口维持一下停车秩序就好了。 文明建设新阵地 据不完全统计,四安村这个桥下文体广场每年可以接待近10万人。该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体广场建成后,既美化了高架桥下的环境,彻底解决了桥下脏乱差的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同时也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更可喜的是,“以前一些村民空闲的时候,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或进行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文体广场建成后,村民们找到了健康的娱乐休闲方式,不但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村民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密切了村民之间的联系,融洽了干群关系,也逐步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 陈家胜说,之前有些村民平时不怎么来往的,通过文体广场的活动,大家认识了,交流多了,矛盾随之也少了。广场的建设和文体队伍的组建,活跃了村里的气氛。这两年,他们每年春节前都会搞一场“我们的村晚”,还举办了以美丽庭院建设、“国庆吃面,国泰民安”等为主题的晚会和活动,村民们踊跃参与,连外村的人也纷纷前来取经。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四安村有些村民本来已经搬了出去,自从文体广场建成后,又重新搬了回来。“我搬回来已经三年了。现在村里比城区空气质量好,生活条件也不错,又有这么好玩还免费的地方。这才是民心所向的民生工程,为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决策点赞!”村民周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从市三改一拆办获悉,宁波桥梁众多,桥下空间环境乱象反复、管理成本高昂、大量空间闲置,是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企业经营找不到合适场地,居民健身缺少优质空间,亦是长期存在的资源紧缺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系列固有“困境”,打通多方“共赢”壁垒,实现空间高效利用、城市面貌改善的双兼顾?从多年前开始,我市开始了桥下空间改造工作,大部分可利用的桥下空间变成了停车场、绿地和公园等。四安村文体广场的改造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它不但让“沉睡”中的桥下空间“苏醒”,并且结合村民需求,给村民免费带来了快乐和健康的享受,“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大学教师叶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卓莉莉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