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长镜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口打镴匠

从师父那里传承来的器具。

朱义华用剪刀剪出需要的形状。

朱义华在考虑如何对锡板设计打样。

朱义华在自家小院里打镴。

朱义华打造的果盘。

如今打造镴器所用的锡都是高纯度的,然后根据顾主要求可以添加铅、铜乃至银。镴器添加铜和银的话,就不容易氧化。

    奉化江口山头朱村一座农家小院里,镴匠朱义华打磨着一件镴器,温润的风吹过,细密的汗珠在他额头上爬行。“我们手艺人太苦了,就是挣点辛苦钱。”朱义华感叹道。

    捏着一片枯黄的树叶,沾着温开水,朱义华小心地给镴器抛光。摩挲间,原本灰暗的镴器逐渐泛出银光。“镴器一定要用放了几年的树叶来打磨,这样表面才更细腻。” 看着逐渐闪亮的镴器,朱义华面露悦色。

    虽然今年不过51岁,但朱义华的打镴岁月已有35个年头。初中毕业那年,朱义华拜村里的老师傅学打镴,一年后出师自讨生活。

    打镴技艺在奉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顶峰。镴器具有“盛水水清甜,贮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特点,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常见器皿。旧时,奉化人家嫁女儿时盛行用酒壶、烛台、茶叶罐乃至荷花灯、九连灯、香船、摇钱树等镴器做嫁妆,拥有镴器的多寡甚至成为衡量家境的标准,因此奉化一带以打镴为生的匠人比较普遍。

    打造一件精美的镴器,需要经历压片、裁剪、拼接、雕花、抛光等十多道工序,既考验技艺,又考验耐心。为了提升技艺,朱义华年轻时便四处拜师、博采众长,其手艺日臻纯熟。即便是镴器逐渐退出百姓生活舞台的当下,朱义华的手艺仍受到宁波不少人家的追捧,嫁女儿的、搞收藏的,都会来找朱义华定做一套镴器,这也是他坚守不辍的动力。其制作的珍珠塔、八角亭、埃菲尔铁塔花瓶等多件镴器甚至走出国门,受到欧美藏家的青睐。

    “打镴太费眼睛,现在我眼睛已经有毛病了,不知道还能坚持做多久。”打量着手中的一件镴器,朱义华怅然说道。

    记者 张培坚 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