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夏娟 郑拓) 昨天上午8时,鄞州区横溪镇横溪村钱岙点的志愿者冒雨对村里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巡查。“基本上还不错,只有一户没有分好,我们查过监控后,再登门去他家进行一对一辅导,一直到教会为止。”一名志愿者说。 13个垃圾桶点位,54个摄影头,哪户人家存在垃圾乱投现象,通过监控跟踪,马上就能“揪”出来。 横溪村钱岙点党支部书记金琪波告诉记者:“新科技、新方法都用上了,但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要让村民都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投入到行动中来。” 据了解,钱岙点是横溪村的一个自然村,本地村民700多人,外来人口有近2000人。去年10月,钱岙点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因为流动人口对垃圾分类认识不够,刚开始时推进这项工作很艰难。 金琪波说,垃圾分类一开始,村里就发动志愿者每天上门做垃圾分类督导,指导村民垃圾分类,并在3个垃圾投放点位采用“新科技”,安装了31个摄像头,监督居民垃圾分类。去年11月,村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已经渐渐养成。 时隔数月,一些外来人口因为在老家没有继续垃圾分类的习惯,回到村里后,垃圾混投现象出现反弹。“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可不能就这么丢了。”今年5月,钱岙点再次将垃圾分类工作排上了日程。在组织村里的志愿者进行桶边督导的同时,钱岙点又斥资近10万元,新增加了23个摄像头,分布在村里剩下的10个垃圾投放点位,进行垃圾分类监督。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村里还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凡是被摄像头拍到有垃圾混投情况的村民,都将根据村规民约的相关规定,进行3个晚上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现在村里偶尔有几个村民乱投放垃圾,但情况已有明显好转。”金琪波说,每天晚上6点,都有村干部分批盯在监控前,巡逻在垃圾投放点位前,督促村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