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彩凤鸣岐”七弦琴 |
 |
姚关荣回乡演出 |
 |
王忠康祖孙三代 |
 |
塔峙圃徐桴故居 |
 |
王忠康 |
塔峙岙位于北仑大碶东南4公里,岙口有大、小峙山,据传山上曾有佛塔,东西对峙,故名塔峙。沿着去塔峙岙蜿蜒的山路,一直向前就可到塔峙圃。它伫立在塔峙山坡上,是一座寂静小院,院墙和拱形大门显示着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斑驳的墙身在余晖下泛着岁月的沧桑,墙门上方有三个字——塔峙圃。檐头精美的雕刻、门窗上斑驳的裂痕,这些好像都在告诉你,这里有故事! 就是这个塔峙圃,塔峙岙社区党委书记董春燕不知道来了多少次,每次看到石梯上的青苔浓密了些,心中的想法就像这些青苔一样疯长。这个念头是一把由千年古琴牵出的音乐梦。 千年古琴余音绵绵 当年,央视热播的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中曾着重介绍过一件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彩凤鸣岐”七弦琴。这把稀世珍宝琴有一段过往,那就是它在徐桴故居塔峙圃“沉睡”多年,直至有一天浮现于世,并登上央视的节目向世人一露真容。 “彩凤鸣岐”唐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一张绝世的古琴流落到塔峙,不得不提到它的最后一任主人。“塔峙圃”是同盟会会员徐桴的私人花园。徐桴,字圣禅(1882年—1958年),自号北峙塔主人,小港顾家桥村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后随孙中山两次革命讨袁。上世纪30年代,他出任中国通商银行常务董事、浙江地方银行董事长、上海银行总经理等职,并兼任多家实业董事,是民国时期江浙财团的核心人员。 据史料记载,“彩凤鸣岐”曾为清道光时定敏亲王载铨所收藏。八国联军入侵后,此琴流落民间,后为清末民初琴学泰斗、著名古琴学家杨宗稷重金收购。“彩凤鸣岐”被公认是杨宗稷的挚爱。此琴声音松透,音色全面,音柔韵长,圆润细腻,余音清晰,杨宗稷称之为“凤毛麟角矣”。1933年杨宗稷病逝。离世前,他将21张古琴售与其时的浙江政要徐桴。 据北仑区文保所工作人员陈一鸣说,徐桴虽为军政要员、商贾大亨,但他深受中国古代国学熏陶,尤其爱作诗抚琴,正如他著的《镇海塔峙圃藏琴录》序言中所言:“余幼好吟咏,尤喜音律,每于塾课之余,窃取诗词默诵东坡古琴吟,尤爱不释卷”。 徐桴从政从商均得心应手,但他为自己留了退路,准备功成身退之时,在“塔峙圃”安度晚年。北伐胜利之后,徐桴数次想退归山林,结茅读书,以琴度日。但当时国内战乱纷飞,事不遂人愿。1949年,徐桴去台湾,直到1958年离世,都没能再见这些他此生挚爱的古琴。 土改时,藏在“塔峙圃”的古琴意外被村民发现,并被送到镇海文化馆,其中14把被浙江博物馆收藏。“彩凤鸣岐”“来凰”二琴此后成为浙博的镇馆之宝。后人也是庆幸,正因徐桴藏琴,让这些世间珍宝避开战乱,且能保存完好。 2008年,浙博请来成公亮、丁承运和姚公白等三位著名古琴演奏家,分别用“彩凤鸣岐”和“来凰”两张唐琴,演奏了《慨古吟》、《阳关三叠》、《古风操》等曲目并录制成CD,而后装置在古琴展厅供观展者聆听。只要戴上耳机,后人就能听到“彩凤鸣岐”古琴穿越千年之后发出的声音,清亮温润,余音绵绵。 一把胡琴的技艺传承 时下,珍藏过“彩凤鸣岐”的塔峙圃已修缮完毕,变身为票证博物馆,展出了许多民国文物。董春燕认为,既然古琴在千年之后依然可以发出天籁般的乐声,有这把千年古琴做引子,塔峙的音乐底蕴还可以更好地挖掘下去,与当下相结合,换发出新的生机。她萌生出串联起塔峙岙周边的音乐元素,打造“音乐弄堂”的想法,也因此想到了大碶的第二把琴。 王忠康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每天一早,大碶镇上,总有一群越剧票友聚集吟唱。胡琴声声,仿佛能穿透百年时光。王忠康时常到这里听琴,凭借一双灵敏的耳朵,他能听出每一个琴音里的高低曲折。 在甬剧、蛟川走书、越剧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中,胡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伴奏乐器广为人知。但由于胡琴制作工艺复杂,如今会这门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王忠康祖上都是手艺人,木工活是他最擅长的活计。自16岁起,王忠康就开始做胡琴。从最早简单的一杆一筒一弦,渐渐地摸到了做胡琴的窍门,胡琴在他手里越做越漂亮,琴音通透得好像能走到人心里去。 “一把胡琴要想奏出优美的曲调,就要细细雕琢,精益求精。琴筒、琴皮、琴杆、弓、琴弦,成品的好坏跟木料的选择关系很大,紫檀木、红木都是制作胡琴的最佳原材料。”王忠康做琴选用的大多是之前收藏的红木老料。制琴过程在王忠康眼中,更像是雕刻一件艺术品,触摸着散发岁月沉香的古老红木,指尖仿佛划过光影流年。 “从开料、制作琴体、琴筒蒙皮,到抛光、组合、调音……一把胡琴的制作工序繁琐,但手工制作的胡琴有匠人的情感和手指的温度在里面,这或许是让琴声表现力更为丰富的秘诀,也是机器制作的琴所无法替代的。”20多年来,王忠康始终坚守手工制琴,他坚信用心制作的不仅是一把琴,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由于善于总结并刻苦钻研,再加上个人天赋,他在制琴技艺上不断创新、完善,所制作的胡琴做工精致、音色通透、音质纯正。 目前,王忠康的儿子王宁在工作之余已经接上了父亲的班,学习胡琴制作技艺。孙子王宁轩也对胡琴产生了很大兴趣。王忠康说,物质是有限的,而手艺却能代代相传。老手艺不会消失,而会演变为新的形式。 三琴合奏打造“音乐弄堂” 塔峙岙还有第三把琴。“塔峙岙区域内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有‘中国模具之乡’之称,其模具畅销全国和世界各地,这里也孕育了海伦钢琴。如果能让‘彩凤鸣岐’和胡琴、钢琴来一场相隔千年的时光音乐对话,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在董春燕有关“音乐弄堂”计划的设想里,胡琴制作技艺传承、钢琴音乐坊都是“音乐弄堂”的其中一项内容,能让孩子们聆听美妙的琴音,同时学习技艺传承。 董春燕的底气还源于东岙村走出去的国家一级指挥家、作曲家姚关荣。姚关荣是中国电影音乐指挥的奠基人之一,与王永吉、尹升山合称为“中国电影音乐指挥三元老”。姚老曾为许多电影指挥、录制过音乐,其中最有名的电影当数《地道战》。按照电影在中国的观看人次来计算,姚老配乐的主题曲《地道战》至少被中国人民听了20亿次。“姚老出生于武汉,但原籍是我们北仑大碶东岙人,几年来他多次回乡探亲。2019年3月还在宁波大剧院为家乡父老献上他历时两年筹备的‘第一交响乐’巡演,宁波是全国巡演首站。所以姚老自然也是‘音乐弄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的村落容易造,唯独独特的文化印记不易镌刻。但其实后者才是特色村庄安身立命之本。据悉,塔峙岙目前已有了“音乐弄堂”的初步规划,包括邀请专家进行前期考察,结合文旅将塔峙岙的音乐元素串珠成链。 大碶街道党工委委员郑凌云表示,大碶文化如何做大做强,应该深挖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再推进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建设,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让“百姓富”与“环境美”形成有机统一。记者 吴丹娜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