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简易救生衣,瓶盖在外,瓶身在里侧,T恤下摆一定要系紧、扎牢。 |
|
消防员演示两个矿泉水瓶夹在脖颈处也能借助浮力保证口鼻停留在水面之上。 |
每到天热时节,各地频发的青少年溺水事件,一次又一次刺痛全国网友们的神经。 作为专业救援知识不足的普通市民,面对他人落水,究竟该如何施救?有哪些最常见的施救方式和工具?昨日上午,海曙消防救援大队在柳西河里进行了一场公开的水域救援演练,现场展示了多种有效的施救方案,许多过路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拍手叫好。 A 最常见的 四种救助方法 对于落水者来说,时间可谓分秒必争,十万火急。根据“中国消防”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数据,落水者溺水后,不超过5分钟就会失去意识,10分钟左右就会导致死亡。而那些捡回一条命的人,六成以上会有严重的脑损伤。所以,溺水急救,时间就是生命。 “如果身边能有趁手的工具,能够切实起到救人的作用,那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成功率大大提高。”海曙消防救援大队南门站站长熊略说,具体到日常生活中,除了救生圈、救生衣、安全绳等专业救援设备,竹竿、绳子、泳圈以及一些有浮力的物品,都能拿来一用,“至少可以保证落水者不那么快沉下水,呛水乃至溺水。” 这里,就涉及到普通市民施救最常见的四种手段,熊略将其归纳为四个字“伸、抛、划、游”。“伸”,就是用竹竿、树枝、拖把、钢管等身边能找得到的任何竖长状物品,越长越好,越结实越好。这是保证施救者自身安全,也是一种营救落水者最快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其次就是“抛”,主要指救生圈、泳圈等救生器材,或者容积较大的饮料瓶、塑料桶等。“这一点要求的就是浮力,而且越多越好,最好是捆绑在一起。”熊略说,能够抛到落水者身边的还有绳子等物,最好能在顶端系上砖头、石块等重物,以保证能“精准投递”,同样也要求越长越好。 至于“划”,指的是借助船艇靠近落水者,在“伸”和“抛”的基础上进行救援。最后一点“游”,是市民最直接介入的一种施救手段,却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施救手段的有60%“双溺”可能,也就是施救者、落水者双双溺亡,须谨慎采用。 B 如何自制 简易救生衣 为了方便现场围观的市民理解,消防员们在柳西河里进行实景演练。前几天的大雨,让河水涨了不少,水面也宽些,更贴近实战场景。在20分钟的时间里,竹竿、安全绳、塑料水瓶等,消防员一一进行了展示,成功将由消防员“扮演”的落水者救起。这其中,消防部门着力推荐了一种自制的简易救生衣,可供实际生活中应用、推广。 “材料很简单,就是矿泉水瓶,但是一两个不够,最好有六个、八个甚至更多,这样浮力就越大。”海曙消防救援大队南门站班长徐浩介绍说,顾名思义,首先得找来一件宽松、单薄些的T恤,将矿泉水瓶拧紧在衣服上,具体方法是瓶盖在衣服正面,瓶身在衣服背面,正好一前一后将衣服“咬”住,越紧越好。 “前后、上下都要对称,上面2个,下面也要2个。”据徐浩介绍,一般来说,8个差不多够了,越多越好——但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毕竟要节约时间、最快救人。自制好的救生衣,可以有两个用途,一是给落水者用——把领口、下摆系紧、扎牢,成为一个球状,类似浮力球,准确地扔到落水者身边去方便其抓住。 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给施救者用。“必须注意,要先套好衣服,再拧水瓶,背面要有人协助,如果是先拧好水瓶再套衣服,可能穿戴不顺利,反倒耽误时间。”徐浩叫来另一名消防员进行了现场演示,反复强调:“最后一步,一定要把下摆系好、打结,扎在裤带里,不然下摆飘起来,这个自制救生衣就没起到作用。” 除了自制简易救生衣,徐浩还介绍了矿泉水瓶的另一个用法:“扔2个矿泉水瓶给落水者,一左一右夹在脖颈处,也能借助浮力,保证嘴鼻停留在水面之上,为救援争取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号的塑料瓶、饮料瓶效果更佳。总之,无论是橡胶轮胎还是桶装水瓶,有浮力的都能救命。 C 安全意识要跟上 自救经验也要掌握 公开数据显示,在我国,不到25岁的年轻人,特别是1到4岁的小朋友,是溺水的主要受害者。和车祸、触电、意外跌落等相比,溺水一直是儿童和青少年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农村自然条件的复杂,加上安全意识不足,导致农村孩子的溺亡率是城市孩子的两倍。 “千万不要以为溺水后还会挥手、大喊大叫,等人来救。实际上,真正的溺水非常安静,看起来和玩水差不多。不会游泳的人,落水后只会扑腾几下,2到3分钟就会出现溺水反应。”一名有着多年水域救援经验的消防员介绍,当落水者的手臂忙着划水,根本不可能伸出水面挥手,鼻子嘴巴时浮时沉,想呼救也不能发出声音。 “游泳有风险,下水要谨慎。”该名消防员说,很多河道水底状况异常复杂,可能长有水草等植物,容易缠脚;有些水库、河道底泥松软,人容易陷入泥沼而无法动弹;江河岸边有一些延伸、缓冲区域,孩子在此玩耍游泳时,容易滑落到深水区。最常见的,就是有的水体表面看似平缓或静止,水下却暗藏旋涡,很容易把人冲走。 据记者了解,频发的溺水事故,一直都在警方的关注视野内。根据我市警方2019年发布的资料显示,冬夏两季是溺水警情高发时段,特别是7月份会达到峰值。梳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的数据,可知在成年人溺水事件中,野泳高居第一位。其中,村镇河道、城区江河是成年人溺亡高发水域。 酷热将至,野泳难禁。对此,不少市民表示,无论是设施保障,还是应急救援,其实都是一种外力的“加持”,最根本的还是市民自身要有安全防范意识,或者有足够扎实的游泳技能和自救经验。否则,亡羊补牢总会显得慢一拍,结果往往是令人遗憾的。 记者 马涛 讯员 邓锦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