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上回,我们讲了阮小七倒船偷御酒的原委。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李逵扯诏骂钦差的故事。 陈太尉一行人来到忠义堂上,准备让萧让宣读诏书。这时宋江一点名,这梁山一百单八个好汉,却唯独不见了李逵一人。 那么,李逵此时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李逵并没有走远,他就躲在了忠义堂的大梁上。 小说写道,萧让才读罢诏书,宋江以下的各位头领已皆有怒色。这时,只见李逵从梁上跳了下来,从萧让那里劈手夺过诏书,一把扯得粉碎。然后,李逵就直奔过来,揪住陈太尉举拳便打。宋江、卢俊义见了,连忙横身抱住了李逵,哪里肯让他动手。 这时,李逵就对着陈太尉他们骂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 这李逵是话糙理不糙,所说的“倒要做大”这句话,说穿了就是吴用主张的通俗版。 不过,吴用的这两个安排,只是导致这次招安不成功的外部原因,招安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朝廷对梁山的轻视。那朝廷的诏书,既没有让宋江他们成了国家臣子,修成正果,也没有给宋江他们加官晋爵,光宗耀祖。通篇有的,只是对梁山居高临下的斥责和恐吓。 所以,吴用就用“朝廷忒不将人为念”这一句话,点出了这次招安失败的实质。难怪袁无涯本要在这里批道:“朝廷忒不将人为念一语,真使英雄愤恨。”而且,吴用还对梁山下步的招安,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朝廷忒不将人为念!如今闲话都打迭起,兄长且传将令:马军拴束马匹,步军安排军器,水军整顿船只,早晚必有大军前来征讨。一两阵杀得他人亡马倒,片甲不回,梦着也怕,那时却再商量。” 吴用这番话的立足点,用现在的流行话来说,就是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因为,吴用觉得,只有让朝廷充分领教了梁山的厉害,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增加梁山招安的筹码。梁山只有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才能赢得朝廷充分的尊重,争得自己应有的位子。 于是,接下来当童贯领着十万大军,前来征讨梁山泊的时候,宋江、吴用他们便排出了九宫八卦阵相迎。 小说第七十六回写道,那梁山大军一队队、一列列,摆布得层层叠叠,光彩夺目,连萧让、裴宣和刽子手蔡庆、蔡福也都上阵亮相了。让人觉得,这梁山好像不是在打仗,而分明是在壮声威,炫资本,在向朝廷展示梁山的强大实力。 难怪童贯见了梁山摆的这个阵势,惊得是魂飞魄散,心胆俱落,不住声地叹道:“可知但来此间收捕的官军,便大败而回,原来如此利害!” 这一仗,梁山直杀得童贯折了万余人马,退到三十里外驻扎。这时,吴用便在军中鸣金收兵,传令道:“且未可尽情追杀,略报个信与他。” 那么,吴用要给童贯报的又是什么信呢? 这吴用要给童贯报的,分明就是表明梁山实力的信,好让朝廷知道梁山的厉害。接着,吴用又用十面埋伏之计,再一次杀得童贯胆寒心碎,梦里也怕,连夜逃往东京去了,那大军竟然是三停折了二停。 袁无涯本应该是很赞赏吴用此举的,所以就写下了如此的评语:“如此布置,岂是小丑规模?童贯当之,正如兔起鹘落,不容措手者也。” 两赢童贯,可以说完全打出了梁山的气势,打出了梁山的形象,让朝廷对梁山的军事实力刮目相看了。 于是,高俅就带了十个节度使,领着十三万人马,水陆并进,又来征剿梁山泊了。可是,高俅在梁山还是连打了两次败仗。就在高俅无计可使的时候,朝廷第二次招安梁山的天使到了。 这就把高俅放到火上烤了。因为,如果不招安梁山,那么高俅已连折了两阵,那些船只也全都被梁山烧毁了,高俅显然是打不赢梁山的。但是,如果招安了梁山,那么作为败军之将的高俅,他的脸面又该往哪儿放呢?高俅怎么还好意思再回京师? 于是,高俅心下踌躇,左右为难,只就是否招安梁山这件事,数日里主张不定。这个时候,济州老吏王瑾就给高俅出了个主意。 王瑾向高俅禀道:“诏书上最要紧是中间一行。道是:‘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此一句是囫囵话。如今开读时,却分作两句读,将‘除宋江’另做一句,‘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另做一句;赚他漏到城里,捉下为头宋江一个,把来杀了,却将他手下众人,尽数拆散,分调开去。自古道:‘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但没了宋江,其余的做得甚用?此论不知恩相意下若何?” 本来就心怀鬼胎的高俅,听了王瑾的这番建言之后,不禁大喜过望,不但立马依计而行,而且还把王瑾升为了帅府长史。 那么,在朝廷的第二次招安中,吴用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小说第七十九回,宋江听闻济州府差人来报,说是朝廷特遣天使,前来颁降诏书,赦罪招安,加官赐爵。宋江听罢,喜从天降,笑逐颜开,马上就请吴用前来商议。 但是,吴用对“生的蜂目蛇形,是个转面忘恩之人”的高俅心有防备。于是,吴用就向宋江提出了一个相机而行的两全之策。 一方面,吴用让宋江带着一帮大小头领,根据高俅的要求,前往济州城外听读诏书。另一方面,吴用又派李逵、扈三娘各引一彪人马,埋伏在济州东、西两路,以防不测。 事情果然不出吴用所料。高俅让天使在宣读诏书时使了个诡计,故意将“除宋江”三字读作了一句。于是,当天使读到“除宋江”这三个字的时候,吴用便看着花荣说道:“将军听得么?” 花荣听了心领神会。于是,等那天使一读完诏书,花荣便大声叫道:“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则甚?”说着就搭箭拉弓,只一箭,就射中了那天使的面门。 济州城下听诏的那些梁山众头领,随后就一齐叫声“反!”那乱箭就如雨点似的望城上射来,吓得高俅转身就逃。 这时,济州城四门大开,那早已埋伏在城里的各路官军,就一窝蜂地杀了出来。可是,那些官军只追了五六里地,只听得一声炮响,只见东有李逵,西有扈三娘,各引着步兵马军,一起杀将过来。那宋江全伙见状,便又都回身卷杀过来。三面围攻,直杀得官军大败而归,死者无数。这济州城外,顿时变成了九里山前。 这高俅想借招安之机除掉宋江的诡计,因了吴用的未雨绸缪,计策周全,就又落空了。朝廷的第二次招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吴用此计,可以说是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真不可谓不高明。一是,吴用再次向宋江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与宋江的关系。二是,吴用再次挫败了高俅这些“奸佞之臣”的诡计,进一步提高了梁山的身价。 吴用对朝廷招安的态度,说穿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朝廷没有给出一个合适的价码,那么,朝廷想要招安梁山,他吴用是第一个不答应的。我们从朝廷第一次招安的失败中,就不难看出吴用的心思。 在梁山三败高俅之后,朝廷就派宿太尉前来招安了。 对这次招安的安排,朝廷完全改变了策略,对梁山可以说是高度重视。不但道君皇帝御笔亲书了丹诏,肯定了宋江他们的忠心,赦免了宋江他们的罪恶,并承诺招安后要重用梁山头领。而且,还派了与梁山有着良好关系的宿太尉,亲自带着御酒、金银牌面和红绿锦段表里,前来梁山招安。 吴用见了这样的阵势,当然是心满意足了。因为,吴用想抬高梁山身价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吴用觉得,这次等待自己的肯定是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美好前程。所以,当吴用受宋江委派,前往济州城面见宿太尉的时候,吴用的态度显得是那样的谦恭有加。 吴用对宿太尉拜谢道:“山野狂夫,有劳恩相降临。感蒙天恩,皆出太尉之赐。众弟兄刻骨铭心,难以补报。”于是,这招安也就招得皆大欢喜了。 可以这样说,吴用通过招安这条捷径,终于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当吴用穿着御赐的纶巾羽服,跟着“顺天”、“护国”两面猩红大旗,志得意满地走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接受着东京百姓军民夹道欢迎的非常礼遇的时候,吴用的心里,不知是否还会想起那东溪村曾经的窘迫和挣扎? 但是,命运却给吴用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吴用,最后还是对朝廷失望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