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民黄阿姨每天买完菜都会来这个花架看一看。记者 崔引 摄 |
每天早上下楼买菜,77岁的黄阿姨都会绕到华严巷75-78号一角去看一眼。她住了20多年的华严社区正在进行微改造,华严巷75-78号一角的空地打造成小花园。她把自家的芦荟、玉树“共享”出来,每天去看一眼,既是牵挂这些绿植,也是享受这份美。 对辖区内10余个点位进行“微创手术”,华严社区仅用了20余天。速度的背后,是包括居民、共建单位、志愿者在内的“智囊团”的共同努力。 散落角落的“闪光点” 华严社区地处鄞州区百丈街道,北面穿过百丈路就是七塔寺,南面穿过华严街就是宁波市四眼碶小学,从地理位置看,算得上是老城区中的“黄金地段”。 与“黄金地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下辖金鹰小区、金宝小区的大多数居民楼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存在基础设施损毁、公共绿地利用率低、植被荒芜等老小区的“通病”。 “在这里住了20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不舍得离开;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里还是希望自家社区能有新变化。”黄阿姨说。 从6月上旬开始,黄阿姨感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在身边发生—— 华严巷75-78号边上的空地摆起了花架,除了自己,还有五六户居民把家里的花花草草搬来“亮相”,有的花盆是用完的洗衣液瓶设计而来,有的花盆干脆是废弃的铝锅……不过,这并不妨碍花盆里的绿植生机盎然。 华严巷46-51号对面,因为年代久远而斑驳、脱落的墙面被重新粉刷,还钉上了刻在“锈迹斑斑”的铁板上的《岳州观竞渡》词句,和仍能看到“岁月痕迹”的白墙相呼应,平添几分文艺范。 彩虹南路58弄12-14号斜对角的墙角也没有被“放过”,木质的栅栏,高低错落的绿植,还有墙上和立夏节气有关的诗词,压根想不到这里原来是个用来堆放杂物的“死角”。 华严社区党委书记孙凯明说,这次社区一共对辖区内华严街、华严巷、廨院巷等10余个点位进行微改造、微提升,包括卫生死角、废弃的垃圾房、道路两侧、旧墙面等。 “尽管留给我们发挥的空间有限,但我们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逐渐消沉的城市角落点亮。” 当传统“相遇”未来 在华严社区转了一圈,记者发现虽然这10余个点位的改造多是散落在角角落落的“小而美”,但也并非全无章法。 尤其是沿着华严巷一路自南向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春节、元宵的大幅墙绘;居民楼的转角有以立夏、七夕为主题的花架;中秋、端午、重阳自然不能少,不过换成诗词的方式“上墙”;拐到廨院巷,腊八主题的墙绘虽然简单,但也一改斑驳墙面的萧条。 孙凯明说,社区的这次微改造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主题,叫“相遇”。 从七塔寺到华严社区,再从华严社区到宁波市四眼碶小学,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化,更是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过程。从每一个以传统节气、节日为主题的点位前经过,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相遇。 “这也是我们在和真正的社区使用者,我们的居民充分交流后确定的主题,希望通过改造将我们的社区打造成一个与传统共生的未来社区。” 居民金女士在这里住了近40年。在这次改造中,她经营的服装店旁的一面墙恰好是端午的点位。虽然为了完成改造,墙上挂了20年的店招不得不挪个位置,但看到店门口的墙面焕然一新,她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干净、整洁很多,看着心情也舒畅很多。”在金女士看来,这份舒畅,并不是来自于改造有多么的“高大上”,而是和自家的店、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让人觉得不突兀。 拥有一大批“智囊团” 自微改造项目开工以来,孙凯明一直担心“像天漏了一样”的梅雨会耽误整个项目的施工进程,“设计方案拿出来后,我们一点儿也不敢耽误,只要不是下大雨的日子,就抓紧时间施工。” 他说,整个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背后一大批“智囊团”的鼎力支持。 彩虹南路58弄12-14号对面转角处的花架,“承包”给了开烟杂店的陈老板。陈老板本身就喜欢养花,这次一口气承包了花架上所有绿植的摆放和日常养护,而这处“转角遇到花”,也让很多人一走进华严社区就眼前一亮。 华严街和华严巷交叉口,“创享吧”3个大字格外醒目,由废弃垃圾房改建而来的“非遗城市客厅”展示的是宁波市四眼碶小学的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创享吧”门前的大树挂起了“想享树”的牌子,等到9月开学,孩子们的新作品有望“上树”。 一旁巷子口小卖部的两面硕大的墙绘则是宁波二中师生的作品。“不仅有中学生,还有不少大学生来帮我们搭花架。”孙凯明说。 在华严巷的另一端,经营素食餐厅的裘老板也积极参与到微改造中来,在自家店门口用花箱、绿植营造了一片景致。 “有那么多热心人士参与,这些微改造带来的变化不会是昙花一现,而会成为社区里一道持久的靓丽风景。”孙凯明说。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