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奔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象山县贤庠镇机插连作晚稻育苗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宁波农民,改革创新、奋发创业,以敢为人先、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质的“三农”小康发展、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宁波农业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农业发展质量高了

    宁波人多地少的现状,需要农业发展方式为之转变,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进而向绿色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一批国字号园区在宁波建成。粮食亩产稳步提高,从建国初的10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00多公斤,宁波的优质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早已走出了宁波、走出了浙江,推广面积扩展到10余个省。2019年“甬优12”攻关田亩产破千公斤,达到1106.39公斤,刷新浙江省记录。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成为历史。农机总动力达255.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7%,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跃升,我市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进而向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转变,建设了一批优质水稻、高效经济作物、特色畜牧业、高端水产等绿色优质种养基地,培育了稻米、蔬菜、水产、畜牧、茶叶、水果、竹笋、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成为农业主体的共识,吃得好、吃得精已不再是奢望,广大市民对农产品的新要求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现在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一标”农产品1789个,占了食用农产品的六成;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已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60个,形成余姚榨菜、鄞州雪菜、海曙蔺草、宁波獭兔、浙东白鹅、宁海土鸡、慈溪蜜梨、象山红美人柑桔、奉化水蜜桃等一大批特色区域品牌。现在一提起宁波的农产品,大家随口就能说出好几个。

    乡村产业活力足了

    宁波农业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正从增产导向逐步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从家庭承包经营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我市整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得分90.32分,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靠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在宁波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94家,其中国家级的10家,省级的42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5家,入股社员4.18万户,有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5196家,土地经营面积57.8万亩。除此之外,还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00余个。农业农村发展关键在人,这几年我市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着眼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乡村产业水平、农村建设管理等,走培养、引进、提升多种人才振兴之路,发展壮大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人才、乡村管理人才等队伍,带领乡亲们创业闯市场、致富奔小康,现在已有农村实用人才18.6万余人,三年后要达到21万人。大学生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现在宁波已有市级以上大学生创业园19家。农村广阔天地吸引着海归人才、“农创客”、乡土专家、乡贤等创业就业,3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9家国家级、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72家青创农场集聚了回乡创业人数千余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价值,宁波拥有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2条;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8.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6:1。“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信息化技术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农村环境面貌美了

    2003年我市实施“百千工程”,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经过多年持续发力,健全美丽乡村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环境优美、出行便捷、服务完善、邻里融洽的乡村宜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四好农村路”的不仅解决了“出行难”,还为村民们连起了一条条“幸福小康路”,在全省率先完成等级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上万公里。建成村庄绿道1200余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受益覆盖面达到94.6%;4G基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全市2346个村建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覆盖率达94.4%,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7%,农民参加城乡医保占比达99.4%。开展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110个行政村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覆盖率达85%;8351座农村公厕完成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9%。串点成线、镇村联建、整乡整镇推进,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全域提升发展,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市级示范乡镇42个、示范村140个、合格村1222个、风景线46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已成为现实。

    农民群众口袋鼓了

    从温饱到全面小康,再到高水平小康,宁波农民生活如芝麻开花,收入不断增长。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32元,相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都是几百倍、百余倍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7:1。我市农民不再费力在土地里刨食,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工资性收入占六成以上,经营净收入超过20%,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去年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全市2810个村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实现了村社股改全覆盖,有416万人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农民口袋鼓起来,直接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183元增加到去年的22797元,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34辆、家用电脑58台。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市聚焦帮扶促进工作,大力实施“16+3”区域村庄整治、下山移民、对口帮扶,有效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全市共完成村庄整治347个,去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82元,提前三年完成消除9000元及以下低收入现象。

    主人翁的感觉好了

    我市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早在1998年宁波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2018年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列入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9大行动之一全面推进。多年来,我市坚持市统筹、县主抓、乡主导、村主体,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引领”的理念,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制度和新模式。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平台,发挥“1+1>2”的效果,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说出发展、说出民主、说出文明、说出和谐、说出清廉,实现基层治理由“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形成“有事要商量、村民能当家、干部善干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宁波路径”。 全市实现基层事件90%以上在村、镇两级解决,居民安全感达到98.6%。象山、宁海先后承办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象山县“村民说事”、宁海县“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同时还涌现了“小板凳工作法”、书记一点通、“圆桌夜谈”等具有宁波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形成乡村善治20式。2019年底鄞州、象山跻身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承担起为全国改革探路的历史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