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在杭州的许多老旧小区,由于空间的匮乏,配套设施的不足,“飞线”充电是不得已的选择;而在一些设置了集中停放、充电的小区,居民也会因为贪图方便、计较费用、接口不够等主客观原因,选择将车推上电梯,停到家门口充电。上周,快报“民意直通车”聚焦小区内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飞线”充电的现象,引发热议。 7月20日《都市快报》 老旧小区电动车“飞线”充电司空见惯,“空中飞线”拉得像蜘蛛网,既不美观,又妨碍人员进出,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已经成为老旧小区一道并不靓丽的“风景线”。 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已登记或者备案的电动自行车达2880.47万辆。一方面考虑到全省电动自行车数量多、存在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群众对电动自行车违章行驶、无序停放、事故多发等反映十分强烈,今年7月1日,《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就是说,要管理“飞线”充电等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有的。 问题在于,如果按照《条例》的规定,“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应当避免在非集中充电的室内场所充电”,而那些建造于二三十年前的许多老旧小区,恰恰缺乏“集中充电的场所”,电动车主想要做到“依法充电”,就显得勉为其难。 对此,江北区大闸小区自有一套治理办法。大闸小区是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小区建成时没有在车棚里配备充电系统,部分住户没有车棚或者车棚与房屋分离,导致从楼上甩线充电的情况很突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尽管社区和物业多次开展“飞线”整治,但效果并不好。 有道是堵不如疏,社区在多次实地勘测、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今年4月以来,大闸小区13幢和6幢附近的两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桩正式启用,可供20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待车辆充满电后会自动断电,一辆普通电动自行车充满电花费不到1元,居民都能接受。与此同时,其他点位电动车充电桩也正在抓紧建设中。电动车充电出路有了,再回过头来清理“空中飞线”,大家都愿意配合,效果就很好,小区“飞线”充电行为大量减少。 电动车“飞线”充电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而且有碍观瞻,派出所、消防、街道工作人员的苦口婆心确实很有道理,居民们不难听懂。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车充电问题,不管有关部门怎么整治,也很难真正让人心服口服,且往往演变为“猫鼠游戏”。如今,多年的问题一朝得以解决,让居民没有了后顾之忧,谁还愿意冒着风险去架设“空中飞线”呢?根治“顽疾”,关键就在于顺应民意,办好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