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人员操控无人机。 |
 |
▼无人机找出屋顶垃圾后,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上屋顶清理。记者 张培坚 摄 |
“再往左边这幢楼飞一点,镜头拉近一下。屋顶好像有垃圾,我们再仔细看看……”一架无人机正在空中做着“全盘扫描”,操控人员和社区负责人根据实时反馈的画面,做着交流。 今年以来,我们时常听说宁波多地用无人机当起“环境整治监督员”,将甬城楼顶变成空中景观的事情。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过程中,宁波正是用这般一针针的“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绣”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出动无人机寻找屋顶垃圾 变“垃圾堆”为“空中景观” 一直以来,屋顶垃圾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这些垃圾大多为木板、破旧家具、大风吹来的杂物、尼龙袋、泡沫箱等,少数为居民在楼顶种植的花花草草。 4月21日,鄞州区东柳街道华光城小区通过无人机扫描,排查起了屋顶垃圾。 这架可以拍摄高清画面的无人机对各幢楼的楼顶垃圾、杂物等进行拍照取证,并记录下具体位置。工作人员做好位置登记,落实给相应的网格负责人,安排社区及物业人员进行清理。 无独有偶,海曙区西门街道文明工作小组也协同海曙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民警,手持遥控器,操控着无人机在高塘菜场上空盘旋,重点针对高塘菜场周边,永丰西路、中山西路沿线的8个社区22个小区进行了航拍,记录小区楼顶平台的垃圾、杂物具体点位,累计发现小区楼顶平台垃圾、杂物11处。 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各地共出动无人机130余架次,全域寻找“高空垃圾”4800余处,组织13万余人次参与“空中垃圾”清扫,清运各类垃圾2700余吨,真正变楼顶“垃圾堆”为“空中景观”。 开展地下空间垃圾整治 “发现一处整治一处” 和屋顶垃圾一样容易被忽略的,还有地下空间的垃圾。 市民兴致勃勃地去逛商场,在地下车库停车时却看见随处堆放的垃圾,这些垃圾还会占用原本就紧张的停车位,甚至臭气熏天,实在有些影响心情。 4月底,宁波市文明办便对海曙、江北、鄞州、高新区129个楼宇的地下空间(停车场)进行了专项检查,共发现脏乱差问题274个。 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属地后,很快便有了成效。 鄞州区下应街道景湖社区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小区地下车库是免费给居民使用的,部分居民看到一些公共车位空置着,就把一些废弃的生活用品放上去,时间久了,堆积的废弃物越来越多,不仅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还给居民出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发现情况后,社区组织志愿者对地下空间的垃圾进行了清扫。此后,社区逐步落实常态化巡查,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 据统计,自开展地下空间整治活动以来,鄞州、海曙、江北、北仑、镇海、东钱湖及奉化区已累计发动55000人次,清理地下空间垃圾4800余吨。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全方位清理地面垃圾 在各地推进屋顶垃圾、地下空间垃圾专项整治的同时,地面垃圾的清理也不落下风。 四五月份,全市近250所文明校园在爱国卫生月广泛开展校园卫生整洁大行动,这正是宁波清理地面垃圾的一个缩影。 鄞州区华泰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除了早上和中午的两次例行打扫教室、包干区外,每天放学后还会对教室做消毒,及时清理校园内遗漏的每一处垃圾; 宁波市镇安小学除了广泛开展卫生整洁大扫除、校园难点顽疾整治等爱国卫生运动外,还着力打造多个可以“席地而坐”的区域,校园一日三扫,学生们课余时间,便前往“席地而坐”区看书、聊天、参加娱乐活动。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宁波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高标准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宁波进行着“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 在城区,开展“五整顿两提升”行动,重点整治社区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及周边的卫生死角,创建能够“席地而坐”的卫生示范道路、街区和公园绿地。 在乡村,深化美丽城镇乡村建设,集中整治农村道路、河流周边的垃圾、废弃物,提升乡村“颜值”,加大对不文明、不卫生现象的曝光。 在空中,由无人机担当“城市文明监督员”,呈现常态化、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态势,从空中破解屋顶垃圾“顽疾”。 聚焦农贸市场及周边、车站及周边、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场所,找准薄弱环节,拿出有效措施,实现重点突破; 精细管理抓创建,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找差距,一块一块补短板,强化长效、常态管理,持续提升城市文明品质; 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按照文明城市标准,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狠抓创建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事项、每个环节,真正做到任务细、标准明、责任清、效果实…… 这一系列的举措,反映出除了以精细化管理打造无垃圾、“高颜值”城市外,宁波还巧绣城市“里子”,实现“颜值”“品质”双提升。 记者 朱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