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头越猛,他们干劲越足,收入越多

盛夏去象山花岙岛 看千年传承的晒盐技艺

象山花岙盐场全景。

方学正在“打花”。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

    象山县拥有悠久的制盐历史,曾是响当当的“贡盐之乡”,晒盐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300多年,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少盐场逐渐消失,如今,在象山花岙岛还保留着一处海盐手工晒制盐场,上千年来盐农海上采盐的历史足迹在这里清晰可见,而这也是历史文明的一个缩影。每年盛夏,古法晒盐采盐的火热场景在这里反复上演。

    晒盐靠太阳 天越热盐农干劲越足

    7月22日,大暑,烈日当头,热浪滚滚。

    在象山花岙岛大佛头山下,千亩盐田如同调色盘多彩,一片片盐花在太阳的炙烤下闪烁着晶莹,40余户盐农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生产旺季。正午时分,潮水快速上涨,海水被放入盐田最高处的澄清池,烈日下,新一轮的晒盐就此展开。

    方学正和林梨萍是一对“夫妻档”盐农,在花岙盐场晒盐已经有14年了。中午最热的时候,方学正戴上一顶草帽就出门晒盐了。

    方学正拿着一根竹竿,一头绑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在盐田结晶滩中来回拖动,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费力气。

    “这叫‘打花’,这个结晶滩已经是晒盐的最后一步了,卤水盐度达到了24.5度,达到了出盐的浓度,每半小时就要‘打花’,这样可以把粗盐结晶体打散,让盐更加均匀细腻。”方学正告诉记者,这个绳子长,在卤水里拖动不仅考验臂力,还要掌握力度。

    从空中俯瞰,“打花”后的结晶滩如同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白色的盐勾勒出盐农们的艰辛。

    下午2点,室外温度达到了37℃,虽然方学正干活时一直都戴着草帽,但是猛烈的阳光,还是把他的脸晒得火辣辣地痛。

    “我们晒盐就是靠太阳,日头越猛,晒出的盐就越多,我们的收入也就越多。”方学正笑着说,自己习惯了烈日下干活,现在对阳光的灼晒已经有了免疫。

    八级滩晒盐 传承着古法晒制技艺

    “打花”完成后,方学正又跑到卤池,用盐度计测量卤水盐度。

    “卤水盐度要在24.5-30度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行,原来我也是个门外汉,卤水盐度一直掌握不好,都是徐场长在一旁指导,现在我晒出的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也高。”方学正口中所说的徐场长名叫徐安清,是花岙盐场场长,主要为盐农们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他也是晒盐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我们花岙盐场是八级滩,一到五级是蒸发,六、七级是调卤,最后一级是结晶。保留了古法晒盐的技艺。”今年62岁徐安清是舟山岱山人,家中三代晒盐,他从16岁就开始继承父亲的晒盐手艺,成了一名晒盐人。

    据说徐安清介绍,晒盐这行有“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的说法,每年的6-8月份是晒盐的旺季,也是决定晒盐产量的关键期。

    “东海的海水比较浑浊,潮水纳进来以后,首先要在澄清池里沉淀24小时,让海水里的一些杂质沉淀下来,之后在通过水管引入一级蒸发滩里。”

    由于沉淀物种类不同,每一级蒸发滩都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颜色,而每一个蒸发滩的卤水盐度也不同。

    “虽然都是蒸发滩,但是盐度都不一样。低盐度蒸发滩的卤水要放到高盐度的蒸发滩中,我们行话叫‘走水’。”徐安清一边介绍着,一边开始“走水”。他打开连接两个蒸发滩的水管,利用盐田的高低落差,让卤水流入下一个蒸发滩。

    要日晒夜收 日子艰辛却别有一番滋味

    7月23日凌晨2点半,花岙岛上空银河璀璨。而在点点星光下,盐农们开始了收盐工作。

    方学正负责挑盐担,妻子林梨萍负责推盐归堆。

    林梨萍穿着雨靴,用木耙将结晶出来的盐堆到一起,然后用铁锹把盐铲到竹簸箕里,看着海水变成了一堆堆盐,林梨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由于两人长年累月在烈日下劳作,皮肤晒得黝黑,与黑夜融为一体。

    “最近天气好,出盐比较多,这些天没白辛苦。”为什么要选择在凌晨收盐呢?林梨萍说,如果白天收盐,会影响卤水质量,这样海盐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下降。

    凌晨5点多,天边开始泛红,太阳即将出来。

    “老方,我们得加快速度了,天快亮了。”林梨萍催促道。

    “好嘞,还有几担就收工了。”方学正猛喝了几口水,用毛巾擦了一把脸,起身继续收盐。短短3个多小时,两人一共收了3000多斤盐。

    盛夏是晒盐最好的季节,但也是最坏的季节。

    “晒盐是看天吃饭的,最怕台风天,每年都会有一些影响。去年两次台风,产量少了一半,损失很大。不过我们俩口子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再困难都会坚持下去。”方学正言语坚定而平静。

    尽管有不可预知的风雨,日晒夜收也很艰辛,但盐农们倒映在盐田里的身影依然从容不迫,那忙碌的身影如那一颗颗晶莹的盐粒,看似平凡无奇,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滋味。记者 郑凯侠 文/摄

    网友这样说

    昨日,该稿件在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引起了市民的热议。

    叛逆:小时候我家就是晒盐的,每天放卤水,拉盐花,收盐,真的辛苦,遇到雷阵雨,还要抢收所有的海水盐水,那真的是崩溃。

    我爱多多:古法盐最好吃,小时候的味道,为象山人感到骄傲!

    健康养生(体彩)君君:希望能一直保留下来,我家这边的盐场已经没有了。我们以后的下一代都不知道盐是怎么晒出来的,希望孩子们能懂这些东西,代代相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