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布谷与子规

大杜鹃

大杜鹃(棕色型)

鹰鹃

    张海华  文/摄

    “布谷,布谷!”“贵贵哟,贵贵哟!”“脱却破裤,脱却破裤!”“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阴天打酒喝喝,阴天打酒喝喝!”……

    这上面说得都是啥呀?其实,这些都是鸟叫声,准确地说,是杜鹃科的几种鸟的鸣叫声。当然,这些大都是普通劳动人民对于杜鹃叫声的形象模拟,非常接地气;不过,在古代诗人看来,或许会稍欠高雅。古诗里常出现的形容杜鹃叫声(或干脆用来指代鸟名)的说法,除了“布谷”算是雅俗共赏之外,还有“子规”、“不如归去”等。

    接下来,且让我们跟着古诗的节奏,了解一下杜鹃的故事吧。

    布谷处处催春种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长诗《洗兵马》。这里的“布谷”,就是大杜鹃,它的叫声为两音节,很像“布谷、布谷”。此鸟在中国大部分地方是夏候鸟,跟燕子一样,春来秋归。大杜鹃从南方飞来的时候,正值春耕之际,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跟稻谷播种联系起来,称之为布谷鸟。

    杜鹃科的鸟在中国有好多种,除了大杜鹃,还有中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鹰鹃、噪鹃等。它们之中,大杜鹃的“公众知名度”是最高的。不过,最早的时候,在古诗里,它既不叫杜鹃,也不叫布谷,而是有一个在现在看来非常拗口的名字:鸤(音同“尸”)鸠,语出《诗经·曹风·鸤鸠》。其诗共四章,其第一章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后面三章,则分别以“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鸤鸠在桑,其子在棘”“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来起兴,其后之诗句都是直接赞美那位“淑人君子”的。

    就诗中提供的信息而言,鸤鸠确实应该是某种杜鹃,因此将其解释为相对易见的大杜鹃是比较合理的。就像诗中说的,鸤鸠待在桑树上,而它的多只雏鸟则分别待在梅树、酸枣树(棘)、榛树上。通常,同一窝雏鸟,就算刚离巢,也是会待在彼此很近的地方,而不会一只在这棵树上,另一只在那棵树上。只有像杜鹃这类具有“巢寄生”习性的鸟,才会把多枚卵分别产在别的鸟的巢中,而且是每个巢中产一枚卵。杜鹃的雏鸟破壳而出后,出于本能,会竭力用背部将巢中“别人家”的鸟卵或雏鸟拱出巢外,留下自己一个,独享“义亲”带回来的食物。

    十几年前,我刚拍鸟时,就听资深鸟友说:“有东方大苇莺的地方就有大杜鹃。”东方大苇莺也是中国很多地方的常见夏候鸟,它们喜欢在芦苇中筑巢。每当春末夏初,芦苇荡上空常回荡着“布谷、布谷”的悠长鸣叫声,同时看到大杜鹃在附近逗留。原来,大杜鹃是在一旁侦伺,准备挑苇莺的巢下手。一旦得到机会,它会叼走巢中的一枚卵,然后再产一枚卵在里面,以保持卵的总数不变。另外,有研究表明,被大杜鹃寄生的鸟有100多种。

    杨花落尽子规啼

    布谷鸟的叫声非常容易辨认,因此闻“布谷”即知是大杜鹃,绝对不会错。但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搞不明白“子规”到底是哪一种鸟。“子规”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翁卷《乡村四月》)

    从“杨花落尽”“绿遍山原”等用词可以看出,上述诗词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象。诗句中的“子规”,大家都说是杜鹃鸟,但具体是哪一种杜鹃呢,则答案一直是含糊不清。有人说,子规也是布谷鸟,这显然是不对的。理由很简单,它们的叫声不一样。这里顺便说一句,好几种杜鹃科的鸟的外观都极为相似,在野外目击或者光看照片,都可能难以准确辨认;相反,若能听到其叫声,倒简单了,哪怕没有看到鸟(杜鹃常躲在树冠中鸣叫,故“只闻其声不见其鸟”是常有的事),也能马上确认这是哪一种杜鹃。

    上引诗词中的子规,既是鸟名,也是指这种鸟的叫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就很明确地说这种鸟的叫声就是“子规,子规”。以叫声来给鸟儿命名,早有先例。比如,《诗经·小雅·常棣》中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这里的“脊令”,是指白鹡鸰,它常边飞边鸣,音调急促:“急令,急令!”因此让诗人联想到事态紧急之情形。

    那么,哪一种杜鹃的叫声跟“子规”类似呢?一开始我也没想明白,后来读到《坛鸟岁时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作者王自堃是这么说的:

    (古诗中“亦曰子规”的)杜鹃鸟啼鸣似“子规”二字,再结合其“夜鸣达旦”“哀述狂鸣”的习性,则更接近于现今的鹰鹃。

    2019年春天,我常在野外录鸟鸣,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都录到了鹰鹃的鸣叫声,确实,不说不知道,它的叫声真的挺像持续不断的响亮的“子规,子规”。

    也有人说,鹰鹃的叫声很像“贵贵阳,贵贵阳”,前两个音节重而清晰,第三个音节很弱。我还读到一篇题为《叫着“枪掼牢”的鸟》的文章,文中说,暮春的夜晚,有一只鸟不停地叫:“枪掼牢,枪掼牢!”但作者也不清楚这是哪种鸟在叫,后来有人告知,这鸟叫鹰鹃,“急忙搜了鹰鹃的声音来听,果真是。”从“子规”、“贵贵阳”(或“贵贵哟”),到“枪掼牢”,关于鹰鹃叫声的模拟,可谓大同小异。

    顾名思义,鹰鹃就是长得比较像鹰的杜鹃。说来也巧,2006年春天,我到杭州西溪湿地拍鸟,迎面见到一只“鹰”飞来,就停在我眼前的树上。后来才知道,它不是猛禽,而是鹰鹃。可惜,从那以后,我每年春天都听到鹰鹃的响亮叫声,却再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与它面对面。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终于知道了“子规”最大可能是指鹰鹃,下面我们再来猜猜,哪一种杜鹃的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有一首《安公子·远岸收残雨》的词,其下阙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诗人在异乡为官,常有思归之意,故闻杜宇(古蜀国的国王,即李商隐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之“望帝”,传说其死后化为杜鹃)的“不如归去”之哀鸣,惹得离情更苦。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中也说:“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那么照此说来,这种杜鹃的叫声是四音节的,而具备这一特征的其实只有一种杜鹃,那就是四声杜鹃。

    我多次在山里听到过四声杜鹃的鸣叫,其声响亮而悠扬,有明显的起伏。民间模拟这种鸟的叫声的说法可就多了,有些还十分好玩。农人说,它在催人干活呢:“割麦种谷,割麦种谷!”也有的说它叫的是:“脱却破裤,脱却破裤!”没错,鸟儿于春末迁徙而来,此时天气和暖,自然可以脱掉破裤子了。还有人戏言,它在唱:“光棍好苦,光棍好苦!”这就纯粹是在调侃了。

    不过,不管咋样,这声音总觉得不是特别像“不如归去”。《坛鸟岁时记》的作者认为,叫声似“不如归去”的鸟应该是小杜鹃,他说:“如果你听过小杜鹃五个声调的歌声,是会联想起‘不如归去’的。”我没有在野外亲耳听到过小杜鹃的叫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网上搜来一听,这叫声倒真的近似有人打趣所说:“阴天打酒喝喝,阴天打酒喝喝!”当然,这里是六个音节了,但最后的“喝喝”紧连在一起,因此也可以当作是“阴天打酒”的陪衬。

    因此,劝人“不如归去”的杜鹃究竟为何种,这里暂且存疑。或许,我们对此也不必过于坐实,就像诗人一样,只要能够意会即可。若有雅兴,于春日到山野中走走,如能听到杜鹃的鸣叫,就是美事一桩。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