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海梅枝田: 一轮海日赋桑田

田氏家庙后方750年树龄的古樟树。通讯员 葛娃娃 摄

双溪桥头有“十里红妆”走过,过桥影壁后就是朱家道地。记者 顾嘉懿 摄

梅枝田村东望,沧海桑田。越溪乡政府供图

    大暑三伏天,宁海县越溪乡梅枝田村党支部书记田启尧顶着烈日走上后山腰,“你看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的就是三门湾跨海大桥,山下水田一格一格的,青绿碧蓝连成片,不就是‘沧海桑田’嘛!”

    2014年国庆,央视在这里拍摄日出东方景象,越溪乡王干山由此闻名。同年12月,山下梅枝田村获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如斯荣誉,没让梅枝田一炮而红,多年过去,她依然静静傍在海滨一隅,伴日升月落潮来潮去。

    为这里完成田野调查写作的宁海县教师杨小娣、葛娃娃非本村人,因往来频繁,挖掘并见证了梅枝田村的过往与今昔。“这些年,梅枝田变化很大,一方面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本就脆弱的古民居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离我们远去。”

    宗族制度的“活化石”

    经多年观察,杨小娣认为,梅枝田村堪称中国宗族制度的“活化石”。

    梅枝田人姓田,以宁海县城开拓者田什将军为始祖。村里的许多人至今对田将军的故事耳熟能详,并以此为傲。

    田什生于南北朝,本是陕西凤翔人士。梁朝侯景之乱时,两个儿子相继战死,田什仍掩护了梁武帝第六子、邵陵王萧纶到宁海梁皇山避乱。待战乱平息,田什获封“靖边侯”,却说什么也不肯再入朝,在宁海定居下来,开荒拓土,繁衍子嗣。陈霸先建立陈朝,请他出仕,他也没有答应。

    宁海县人感其忠义,一直敬重田什。光绪《宁海县志》人物传将其列于首位,县里至今有将军湖、将军路等地名,用以纪念。

    南宋末年,又逢战乱,田什第十四代后裔田均振迁居梅枝,是为梅枝田始迁之祖。据村书记田启尧介绍,对梅枝田人来说,每年最大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清明。每年的这一天,所有村民无论多远都会赶回来,一起给“太公”上坟,在田氏家庙参加祭祀大典。

    叩拜、上香、读祭文,一年一度的祭祀保留了许多传统仪式,一堂人在“忠英永宅”“肆其靖之”“懿徽纯孝”“劲柏霜清”等匾联下共同缅怀先祖“侯绪英风冠万世,帝邦义烈足千秋”的故事,香火缭绕,场面壮观。

    众人相聚时还有个重要仪式,是给优秀学子颁奖。1908年,梅枝田集资建立村小学时定有规矩,凡小学毕业之人,可在清明节分到一两猪肉、十二块清明麻糍,之后每上一个学历,两项“福利”可以翻番。这样的激励办法,无论时代变迁一直沿用。到现今,村里还延续着奖学传统,对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

    民国时,梅枝田曾走出五位黄埔军校学生,今更有大学生百余人。江南氏族,多以耕读传家为本,梅枝田村是一个活着的“样本”。

    道地里的故事

    梅枝田村最富传奇的家族,要属住在祥下道地的田正元家族。

    田正元今年59岁,他的太祖父田良是当年梅枝田村小学的筹建人之一,作为乡绅,他为人急公好义,深孚民望;祖父田训庭年轻时投笔从戎,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一生以报国为己任,后改名田守中,1944年病逝于军旅;父亲田小福年轻时长得魁梧高大,有把子力气,上世纪80年代,凭借双手成为宁海县第一种粮大户,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今天的祥下道地,是梅枝田村保存最完好的院落之一。房屋主体建于清末民初,有两道车门穿堂。第一道大车门上有四个木质门当,二道车门下有一对长方形石质户对,卷轴式门头镶嵌瓷盆一只,为鲤鱼跳龙门图案。大门两旁石刻对联“坐拥犀峰环一角,门迎狮嶂振双铃”,横批“雅爱吾庐”,背面四字“中外共和”,为田守中题刻。

    国家危亡之际,作为田氏后人,田守中教过书、打过仗,曾急流勇退,也曾临危受命。据说他每次写家书都要附上“还我河山”四个字,“中外共和”于他,更像是一个理想。

    梅枝田村道地很多,村西朱家道地也有名。这处院子西邻“梅枝十景”的“双溪垂钓”,过桥入口有一道重修的影壁。100多平方米的道地,全部用卵石铺设,据说用的是满山岛的乌石子,组成各种吉祥图案。中间蝙蝠、右鹿、左鹤,分别代表福、禄、寿,下水口设计成铜钱纹,表聚财。

    田正元曾听老人讲过一个“十里红妆”的故事,故事的终点正是朱家道地。清末一次宁海力洋叶家嫁女,“那边还在越溪乡亭头渡摆渡,这边已经进门”,头尾相距至少四五里,老人用此形容两家的富有和婚事的盛大。今天朱家道地窗棂上有没朽完的木雕,隐约透露往昔繁华。

    挽留古村记忆

    梅枝田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田正元家门联提到的“犀峰”“狮嶂”分别指向村口犀牛山、狮子山,周围还有白岩山、白鹤山、王干山、月山等,俨然一座“动物园”。

    杨小娣在宗谱里翻到,梅枝田曾有“十景诗”,系明万历二十六年榜眼、“浙东十四子”之一的象山人邵景尧所作。十景分别为古洞仙踪、狮刹晨钟、九皋灵岳、曲港渔歌、双溪垂钓、青屿雪浪、牛山牧歌、七星追月、角井饮泉、灯台夕照。其中牛山牧歌写“数声铁笛斜阳里,一曲清歌烟雨中”,狮刹晨钟说“古寺山村静掩门,老僧无事诵朝昏”,青屿雪浪吟“远望岗峦数点烟,无边海水杳连天”,意象都极美。

    然而,古老的梅枝田也的确在以比想象更快的速度逝去。今年漫长的梅雨季,对老屋来说就不是好事。田启尧并不主张急忙忙把破损的老屋移走,这位30多年的老书记和善而坚定地吐出四个字,“修旧如旧”。他告诉记者,一些院校已经在参与梅枝田传统村落保护的规划和设计,他愿意等,等成熟的方案,等稳定的资金。而在这一切到来之前,就让古老的东西保持古老的样子,等一个适合它们的未来。

    已经走出一步的是田正元家,家族筹资300万元,拆除了院里一栋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楼房,恢复全木结构院落。工期比计划中更长,但田正元认为值得,“祖先留下来的,我们有能力,就把它留给后人……”

    如果真要开发旅游,田启尧还总结出几条“梅枝田元素”,比如可供品尝的特产越溪跳鱼,可供体验的古老海涂抓捕技艺“海马操作”。这位老书记甚至还兴致颇浓地确认“宁海版陆羽《茶经》”《煎茶诀》作者叶隽,原来就住在梅枝田白鹤山脚附近鸣鹤庐……

    梅枝田村村口相传有巨梅,东西歧分,故有大小梅枝村之分,现已无存。田启尧有个梦想,是在家庙后的月山种满梅花,任花开时节,万里清香。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