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氏阊门 |
|
老宅窗沿木雕 |
|
躬耕学堂 |
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对于古村的眷恋也愈发深厚。 从宁波市中心出发,沿柳汀街、藕缆桥前行,就会发现一方静谧的天地。这里河水清浅,屋舍安静,弄堂铺陈着长条石板,浮雕门牌被岁月抚摸,虽有褪色,却也恰到好处。 2016年,海曙区高桥镇新庄村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青砖黛瓦,古巷悠然,文雅与市井味并存。村外车水马龙,现代繁华,但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一砖一瓦都有着安静而自得的样子。 周氏家风 “新庄村留有多处明清古迹,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浮石塘庙、周氏宗祠、大宗伯第等历史遗存。村内共有36条大弄堂、72条小弄堂。” 76岁的周财宝自小在新庄村长大,是新庄历史的“活字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周氏祖先周得延自大岙迁居而来,开启了新庄繁衍至今630年的历史。 新庄周氏家族是一个在宁波历史上仅次于鄞东史家的又一科举世家,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的周选开始,先后出了20多位进士。新庄历史上曾有70余位名人,包括礼部尚书周应宾、工部员外郎周薇、礼部尚书周萃、盐运使周保等,到民国时期,还有在上海创业,后回乡开办学校、医院的商业大亨周茂兰等。但在新庄村,几乎看不到什么“豪宅”,连马头墙也屈指可数,多数为硬山顶建筑。在后人眼里,许是家族向来低调的缘故。 周氏阊门是新庄的大门,直至现在村民依然保留“红白喜事”进出阊门的习俗。周氏阊门是周应宾故居的门厅,周应宾是明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二甲第一名,官至礼部尚书。 阊门内,“冬官第”、“钦赐义门”、“大宗伯第”等匾额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梁柱仿佛述说着当年屋主的辉煌。 阊门外一角,有一块1893年立的双面碑,石碑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的“村规民约”。碑的阳面是《禁洋烟碑》,刻于清光绪十九年,清楚写道:开设烟摊,以致不肖之徒吸烟成瘾,失业荡产,身入下流,与匪为伍;日则吸洋烟,夜则肆意偷窃,窝聚烟摊……以凭捉究,不稍宽贷。其各凛遵毋违!告诫周氏子孙禁毒。碑的阴面是《稻令规约》,规定禁止偷盗秧苗,严禁攀折树木。从中可见周氏家风家训之严谨。 经过一片荷塘,是浮石塘庙。浮石塘庙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修,由照壁、门楼、戏台、天井、两厢房、大殿组成。庙顶屋檐上,几个生动的彩塑小人威风凛凛,静守着这个村落的日起日落,斗转星移。 躬耕学堂 城市扩容把许多偏远地方变成了城郊接合部,但似乎唯有这里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样子。在周财宝的印象里,新庄村的布局变化不大,弄堂里留存的一砖一瓦,几乎都还是百年前的样子。 新庄村民仍然保留了淳朴的民风与对先人的敬畏。周氏阊门外,有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纳凉,当他们叙述往事,无不神采奕奕,眼神中饱含自豪与崇拜之情。令他们自豪的,不仅仅是悠长的历史和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耕读传家的村风家风和藏于血脉的家族眷恋。 依河而建的民国建筑“躬耕学堂”中西合璧,在村里一众中式古建筑里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外立面是西洋设计风格,清水砖砌,大门拱劵式,以红砖做腰线,中间顶部及两翼分别用灰塑奔马、雄鹰和卷草做纹饰,学堂后一进则采用中式的木楼结构。 76岁的陈长风原是高桥镇文化站站长。他认为,躬耕学堂是新庄人重视教育的缩影,“周茂兰在上海经商成功后,回乡反哺村民办了这个学堂。新庄祖辈许多人都曾在这里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纵使几百年过去,读书重教的观念一直保留了下来。” 多年前,躬耕学堂由于年久失修,房屋部分结构和构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腐朽。2018年,村里对其进行修缮,所需木头、瓦片、砖头等主要材料更多采用宁波本地旧木旧瓦旧砖,尽量做到修旧如初。修缮后的躬耕学堂外洋内秀,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如今的躬耕学堂,里外都是村民进出的身影。一问才知,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村里打算在这里创办新庄村历史文化名村研究会,挖掘新庄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周建耀说,“走近这批历尽沧桑、风雨侵蚀的古建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们当年的恢宏与精致。每一栋古建筑都是一篇动人的故事,留住老宅院,其实是想把祖祖辈辈的根基和血脉留住。” 周财宝也是这么想的。他的儿子好几次要他搬去城里住,但他不肯,他宁愿和老伴守着近200岁的清代老屋。院子里四处散放着老式的农耕用具,他都舍不得丢,总觉得哪一天村里想办博物馆了,兴许就能用上,“这是根,不能丢。” 新庄村人心里惦念的还有周氏祠堂。祠堂重建于清乾隆十年,由前、中、后三进及两厢山顶建筑组成。门梁上,有牛腿、雀替、祥云、和合二仙等精美砖雕、木雕;门口墙角上,同样镶嵌着动植物图案的石雕。这里是新庄周氏的精神家园,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祠堂里聚满了人,无论新庄周氏后人在哪里,只要有条件都会回来祭奠先人。每逢此时,村里也会请戏班子过来,连唱三天,整个村子喜气洋洋。 保护与传承 在陈长风看来,新庄村作为一个城中村,目前还拥有保存完好的30多处明清古建筑,简直是个奇迹。“这与新庄代代传承的‘埋头读书,诚实做人,诗书传家’的家风不无关系。即便在时局动荡的年代,村民也不会损毁村里的老房子,因为从小长辈都教导,这是祖宗留下的家业,要好好守住。” 对古村落保护的呵护之情就是这样流淌在一代代新庄人的血液中,但就像大多数湮灭在城市化的古迹一样,新庄村的古迹也面临着种种危机。 8月6日上午,周建耀、陈长风和周财宝在新庄村村委会的会议室坐了下来。 “在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村领导班子近几年投入大手笔资金修建了村文化礼堂,集资重修《周氏家谱》,躬耕学堂等一批古建筑也相继维修完毕。村干部还成立专门的平安巡逻队,为这片古迹保驾护航。但如今的新庄村有村民14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却有1万多人,加上周边因城镇建设需要一直在大拆大建,新庄村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卫生、治安消防等管理压力。如何保护利用好古村的文化资源,新庄村正走在要紧的岔路口。”周建耀说得很坦率。 陈长风认为,新庄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只是没有经过梳理、深入挖掘和研究。他希望村里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能更好地利用这个优势,毕竟他心里有底气,“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依然风姿绰约的新庄村,有着其他村庄无可比拟的文化家底。你看,市中心距新庄村仅20分钟车程,简直就是宁波市民的后花园,是一日游的最佳目的地。我们期盼极具慧眼的专业人士给出建议,让新庄成为宁波城中独具特色的寻古探幽之所在。” 保护和修缮古建筑责任重大,但目前村里缺资金也缺整体规划,周建耀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筑巢引凤,把古村历史文脉好好传承下去。” 记者 吴丹娜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