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出土时的木柄。孙国平提供 |
|
刚出土的木桨。孙国平提供 |
|
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碗。 |
|
石器家族。 |
|
陶器家族。 |
|
少量炭化米。 |
|
骨器家族。记者 杨辉 摄 |
距离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发布,过去了两个多月时间。余姚三七市镇六一省道边8000年前的考古现场,和外界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梅雨季。本就深陷淤泥的考古基坑底部变得更加湿滑,上下爬梯子都需要加倍小心。 8月初,井头山考古遗址一期基坑发掘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几天,现场还出土了一件基本完好的木碗,“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碗。”考古队领队孙国平兴奋异常。 此前,外界对井头山的印象主要是贝壳:牡蛎、毛蚶、蛤蜊、蛏子、海螺……事实上,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的木器、骨器、陶器、贝器、编织物等人类加工过、足以体现文明起源的器物。 木碗 在井头山遗址边临时文物库房,记者见到了这件木碗。 整件器物呈黑褐色,碗口比今天家用吃饭的碗稍大,碗底不太平整但能立住。纵向排列着一条条轻微的木纹,呈流线型,可能是石器打磨的痕迹。 让人惊奇的是,碗的口沿有一截弯耳形的柄,像一只小耳朵。没有人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 这只木碗的年代距今约8300年,比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碗还早2000年。孙国平说:“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碗。” 船桨 依海湾而生,井头山人操舟出行的可能性很大,这里挖出的多支木桨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挖到船桨的时候,我们都格外小心,因为在船桨边上,很可能有独木舟。”孙国平说。 用于安装石锛的“7”字形木柄 井头山先民留下了许许多多工具,它们中的“明星产品”名字很长,叫做“用于安装石锛的‘7’字形木柄”。 这是一件组合器,手柄是木器,顶上有个凹槽,正好嵌入打磨过的石块。单面刃的石锛、平面的石锤都可以。如此一斧砍下去,因为受力面是石头,工具效能大大增强。 石器 出土的石器中,除了石锛、石锤,还有斧、砺石、圆盘状石块等。据介绍,其中的几颗圆形小石球,可能是“弹丸”,用于狩猎或游戏。 陶釜 井头山出土的陶器器型中,较典型的有陶釜、陶釜支脚,还有圈足盘、钵、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陶拍、器盖、小陶玩等。 陶器材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夹炭陶,以及少量夹细砂陶、加贝壳碎屑陶等;陶色以红褐色为主,部分陶器经火烧,呈红色,称红衣陶,还有黑衣陶。 骨镞 井头山出土了不少动物骸骨,比如鹿角、动物肩胛骨、水牛、狗头、猪骨,还有海洋鱼类的脊椎骨等。 这些骨头,比较坚硬的部分被制作成骨器,遗物中有上百件,器形有镞、锥、鳔、凿、针、匙、珠、笄等。制作方法有敲砸、打凿、锉磨等。 骨镞,显然是比石球更好用的狩猎工具,与弓箭配套,相当于手枪里的子弹。 贝器 贝器合集。 贝铲 井头山的贝器,先民选用其中最大、最硬、最坚韧的贝类打造,比如牡蛎和生蚝,里面相对比较平的一面,稍加打磨就可直接用作刀、铲。 现场看,贝器颜色晶莹,光滑,分量也重。 编织物 可能是扇面。孙国平提供 席子?扇子? 井头山出土的编织物大多用芦苇、芒草编织,且比别的地方出土数量多,可能跟埋藏深、淤泥较软有关系。 据推测,这些编织物中可能有扇子、席子等。 鱼篓、鱼罩、鱼篮 除了生活用品,还有生产用的编织物:鱼篓、鱼罩、鱼篮。 基坑底下还曾挖出一小段鱼网。 鱼罩。孙国平提供 炭化米、水稻小穗轴 基于现有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确定,井头山是中国百余处贝丘遗址中,唯一既出土贝壳也出土水稻的遗址。 虽然现场出土完整炭化米的数量不多,但是稻谷壳和水稻小穗轴很多。“通过小穗轴,可以鉴别出野生稻和栽培稻。”由此专家推测,8000年前,井头山人可能就已经在种植水稻了! 考古,就是把无数琐碎细小的东西拼起来,拼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文明的曙光,就这样一点点从海岸线跳跃起来,一丝一缕直到光芒四射,普照大地。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