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仰久在为居民量血压。 |
8月12日,周三,上午9点半,舟孟社区居民,70岁的傅仰久走进社区“邻里汇”,从柜子里取出血压计。此时,前来量血压的社区居民,已经三三两两等在一旁。 每周三上午,花一个小时为社区居民免费量血压。这件“小事”,傅仰久已经坚持了15年。 这件“小事”她坚持做了15年 15年前,做出这个决定,傅仰久说,只是“举手之劳”。 1999年,她从宁波万信纱厂退休。退休前,她是厂医务室的一名医生,量血压对她来说是“基本功”。当时,舟孟社区也有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量血压的服务,不过是由社区医务室的医生来完成的。“那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还没有志愿者的概念。”傅仰久当时提出“搭把手”,更多的是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点小事刚好是我会做的”。除去节假日,每周三上午,抽出一个小时,一干就是15年。傅仰久口中的“小事”,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刚开始那段时间,她不住在舟孟社区,而是住在儿子家。每周三一大早,她就要从儿子家出发,坐4站公交车到舟孟社区,单趟要耗费半个小时。这其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挺多,比如周三那天“买汰烧”的任务就得由老伴来完成。 “是你烧的菜好吃,还是叔叔烧的菜好吃?”记者问。“这么多年都已经习惯了。”她笑着说。 7年前,孙子出生。虽然要腾出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照顾孙子,但给社区居民免费量血压这件事,傅仰久并没有耽误。“都已经那么多年坚持下来了。很多人每到周三就会早早过来等着,我如果请假不来,他们不是白跑一趟?” 让她感到庆幸的是,家里人都很支持她的这份“工作”,“我们家老头子,还有我儿媳,每到周三,都会主动接班。”在过去的15年里,傅仰久请假的次数“屈指可数”,“印象中就去年,因为孙子生病,我带他去看医生,请了假。” 这件“小事”是能救命的“大事” “傅医生你来了”“傅医生,我吃了一段时间药,帮我看看血压好点没有”…… 有时居民来得集中,短短一个小时,有40个人要量血压;再加上手动量血压,要保持安静,实际上,傅仰久和居民间的交流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彼此建立无声的信任。尤其是现在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都有免费量血压的服务,但舟孟社区很多上年纪的居民,还是更喜欢到“傅医生”这里来。 “我不太喜欢机器量,还是觉得让傅医生帮我量准一点。”有居民这样说。“傅医生很耐心的,不仅量得准,而且还会给一些建议。”也有居民这样说。“师傅,你连接三次血压量出来都有点高,你要么到医院去看看。”摘下听筒,傅仰久翻了翻之前几次记录的资料说。 虽然每次来的人都不少,但每次的测量结果,傅仰久都会仔仔细细登记在纸上,方便查询。也正是因为这份仔细,让量血压这件“小事”变得很有意义。 “师傅,我听听你好像有点早搏的迹象,赶紧找时间去医院检查一下。”事实证明,傅仰久的判断是对的。经过检查,这位居民的确有早搏迹象,赶紧吃药控制。在傅仰久看来,除了那么多年来的“习惯成自然”,“能救命”也是促使自己坚持做好这件“小事”的重要动力。 “只要我自己身体吃得消,我还是会一直做下去的。”傅仰久说。 同行的“后浪”变得越来越多 在过去的15年里,傅仰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在做好“小事”的路上,她不再孤独,同行的“战友”越来越多。“我刚开始帮居民量血压那会儿,不仅还没有什么志愿者的概念,好像做志愿服务的人也比较少。”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傅仰久发现自己身边的同行者变得越来越多。像周三,除了自己,来自鄞州人民医院的志愿者们也会到舟孟社区提供服务,很多居民量了血压之后,可以现场咨询。“几乎天天都有共建单位的志愿者来服务。”舟孟社区党委书记余佩宏说,周一是理发小哥,周二是电力小哥,周四是国税小哥,周五是外卖小哥,“我们还取了个名字叫‘小哥连连看’。”这还不算像傅仰久这样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志愿者。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傅仰久也做好投入志愿服务的准备,却被社区给婉拒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志愿者已经够多了”。 如果说傅仰久算是舟孟社区的初代志愿者,那么现在社区里那些年纪在五六十岁的“后浪”们已经迎头赶上。记者 石承承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