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名片 孙时进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监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教育孩子 是两代人一起成长的过程 8月15日下午,孙时进教授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云讲堂”,主讲暑期心理“消暑”系列之一《天使、天赋、天职——把家庭建成孩子成长的天堂》。 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为此而苦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理想的教育是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另外一个人。”“和兔子比赛跑步,这对乌龟来说是不公平的。”“当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的孩子时,你要相信他,这个世上只有家长愿意陪伴孩子耐心地去寻找他到底擅长什么。”孙时进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种种观点,犹如一剂“消暑”良方,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的种种看法。 和兔子比赛跑步,这对乌龟不公平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每一个人为本。”孙时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这一很学术的内容被他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解释后,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 龟兔赛跑以跑步为标准,这就是以兔子为本,不是以乌龟为本,因为跑步是兔子擅长而乌龟不擅长的。如果以跑步为标准,会给乌龟带来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乌龟妈妈为了让小乌龟胜出,从小带它参加各种跑步训练班,其结果呢,可能乌龟的腿会跑坏!因为它天生不善于跑步。还很有可能造成乌龟的心理创伤,因为无论多么刻苦,它都很难跑过兔子,这会让它内心很崩溃。即使小乌龟没有崩溃,它的内心也可能会愤怒,它会希望兔子的腿断掉,或者给兔子下点蒙汗药。 “从这个角度看,不是乌龟太邪恶,而是它没有得到尊重。人本主义是给每个人以尊严和生存的意义,如果我们只以跑步为标准,就是给了兔子而没有给乌龟生存的尊严和意义。不尊重每个人个性的社会,会带来生理、心理、道德等方面甚至全方位的破坏。”孙时进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发现每个孩子各自擅长的独一无二性并把它发挥出来,也就是因材施教,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才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因为独一无二性,每个人不需要跟别人竞争,世界会因此而丰富多彩,每个人也可以活得更好。这样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天堂,是我们的理想。” 理想可能在现实中不存在,就像真空在现实中几乎找不到一样。但是没有“真空”这个理想的概念,物理学的大厦就无法建立。“理想尽管遥远,但它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是教育所应该做的。”孙时进说。 你对孩子的爱,真的是爱吗? “以前,很多人为了谋生,不管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先拥有这份工作再说;现在,社会进步了,生存变得并不困难,尤其是很多条件不错家庭的孩子,完全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必考虑生计,但父母却要让孩子做他们觉得应该做的工作。这是当今的一个问题所在。”孙时进认为,生产力的进步让我们的社会逐步接近理想,“但当我们靠近理想社会的时候,如果还用落后的、陈旧的、昨天的价值观念来行事,那就会害了孩子。” 比如,以前人们认为成功就是有钱有权,但今天,成功其实是一个人可以活成他自己。孙时进认为,社会观念的变化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大家需要提高觉悟和认识。“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到底怎么做才是爱,非常值得思考。很多父母是把自己对未来的恐惧传递给了孩子,或者是让孩子去实现他们认为好的理想。事实上,父母永远无法为孩子规划一条路,因为生命的成长自有其规律,父母的希望和努力不过是妄想罢了。而且,如果父母迫使孩子走了一条路,也许这条道路非常安全,但这个孩子从此不再拥有原始的动力和快乐,其生命还有意义吗?更可悲的是,当一个有强大动力的人被扼杀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候,他的创造性可能变成破坏性,错误的理念可以把一个本来可能成佛的孩子变成魔,出问题的孩子往往都是极有个性和力量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乍一听好像很空,其实生活中很需要这些价值观,一个家里不是爹娘说了算,也不是孩子说了算,而是有一个全家共同制定的法则,每个人都要遵守,谁做了坏事都必须付出代价,甚至是打板子,这样的体罚不太会造成心理伤害。”孙时进说,“如果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只要不做坏事,任何人不可以侵犯其权益,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定是理性、平和、充满自信的。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觉得,一个童年幸福的人,将来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片幸福。” 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都会挑战父母认为的正确 家长往往很难觉察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马克思很喜欢一句话:怀疑一切。即要批判性地对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东西提出一些质疑。孙时进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例进行了说明—— 一个50后教授父亲,去美国参加儿子的大学毕业典礼。仪式结束后,儿子请父亲去当地一家颇有档次的餐厅吃饭。父亲从小信奉雷锋的话,“我们的生活向最低水平看齐,我们的事业向最高水平看齐”,看着菜单上不菲的价格,他的内心有隐隐不悦,学生应以学习为主,那么讲究吃干吗?但面对儿子的盛情,他没说什么。 吃完饭,儿子带父亲到当地繁华的商业街买衣服。眼看儿子对这些一线品牌非常熟悉,父亲内心又有些不高兴。之后,儿子又带父亲去玩了几个很具美国风情的景点。原本希望儿子在大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想到儿子会吃、会穿、会玩,老父亲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失落。 但回国后,这位父亲进行了反省:吃饭的时候,儿子追求食物的安全、健康和美味;买衣服时,儿子追求时尚、得体;玩的时候,儿子追求开心。“为什么孩子健康、漂亮、开心的时候,我心里不开心?我的那个理念就一定正确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什么错?这些为未来而生的孩子,把中国带进了一个更美、更健康的社会,跟国际接轨,有什么不好?” “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对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东西提出了一些挑战。当我们能以平等甚至敬畏的态度,把孩子当成学习对象的时候,孩子也能看到你身上那些曾经优秀的品质今天依然在很多场合值得他们学习,这才是共同成长。”孙时进同时强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育不是一步到位的理想,是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中间找的一个平衡,“就像西天取经一样,其间一定有很多艰难,这个艰难也是两代人陪伴着一起成长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