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宁波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翁林芳: 自建博物园,收藏“心头好”

    在鄞州区高桥镇民乐村,有一座占地25亩的鄞州居家博物园。博物园里,不仅有各式家具、农具、红妆3万余件,连近20座从金华、安徽等地“迁移”过来的老房子也是藏品。这座博物园的创办人是62岁的翁林芳。

    喜欢讲述“光阴故事”的老物件

    博物园入口处,是翁林芳的工作室,他常坐在桌前品茶。细看会发现,桌上的茶托很是特别,原来那是一套民国时期的茶具。他边喝茶,边与记者聊起跟收藏的种种缘分。

    改革开放前,翁林芳是一名农民,后来开了家点心店。家中有两位娘舅住在上海,翁林芳时常去看望他们,还常常去当地的古玩市场,逐渐对各种老物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宁波后,翁林芳一边经营着点心店,一边四处打听寻觅老物件。渐渐地,他只要搜寻到合心意的物品就买下来,堆放在家中,越积越多。

    久而久之,翁林芳的心思已不在点心店上,索性把店关了。他开设了一家古玩家具厂,专门从事旧家具加工,这很受当地居民欢迎。

    为了寻找旧家具原料,翁林芳走南闯北,带回了藏柜、陕西储物柜、西洋样式琉璃门、福建四腿凳等各地家具。“别人出门一趟,都买些好吃的食物,或者特色服装,而我就喜欢这些老物件,它们仿佛在讲述‘光阴的故事’。”翁林芳说。

    收藏多年,翁林芳也积累经验,练就了一双慧眼。看瓷器会关注釉色和光泽,看玉佩会仔细琢磨纹理。

    造了座博物园放置“宝贝”

    “人都喜新厌旧,我却相反,我觉得旧的东西经过历史沉淀,才有味道,与其放在家里自己欣赏,不如让大家都来看看。”2006年,翁林芳萌生了想造一座博物园,把藏品都放进去供大家欣赏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在民乐村动工兴建场地。

    为了建博物园,翁林芳下了“狠心”。有朋友劝他,“都年过半百了,何必再折腾,生活本来轻轻松松,为什么还用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做这不省心的事情”。对于翁林芳来说,建造博物园是一个梦想,而且这个梦想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

    他原本想着用家具厂的收入来支撑博物园的建造,不料却碰上了当年的金融危机,厂子陷入了困境。翁林芳并没有放弃,一方面向亲朋筹措资金,后来甚至卖了家里的房子。历时4年,他的鄞州居家博物园终于开放了,当时用卡车拉藏品就拉了一百多趟。

    在博物园内,“雕床馆”展示了卷蓬踏步床、七弯中拷床等不同风格和年代的床,“红妆厅”里的红漆果桶、祭盘、樟木箱子、红木梳妆台、旧式衣橱都是出嫁时置办的嫁妆……一系列与居家生活有关的物件都像“穿越”般展示在人们眼前。

    整座老房异地“搬迁”重建

    博物园内有近20座古宅,被老房子围在中间的是“大同堂”。“大同堂”是接待客人的大厅,面积有100多平方米。这是一座从金华某一个村落的山沟里“迁移”来的明代花厅。虽然年代久远,但一些有价值的木雕、砖雕仍保存完整。

    20多年前,翁林芳前往金华搜集旧房子,前后两年时间跑了好几趟。经过洽谈,他花费近百万元买下了这间“大同堂”。要把这座老房子整体搬回宁波可不是件易事。他和工人发现,这间房子的瓦片一揭就碎,木梁重且不稳,容易倒,只能全靠人力拖拽,一共拆了整整一个月。拆好后,翁林芳将房子的500多个“零件”一一编号,“左前3”、“右后1”……按照顺序摆放好。运回宁波时,足足动用了50辆载重3吨的卡车车队。

    有了“大同堂”的实践,翁林芳学会了拆装古宅的复杂程序,把压在仓库里许久的原材料恢复成它们原来的模样,也组建了一支30多名工人的拆装团队。馆内其余已经建成的古建筑也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原汁原味。“憩竹居”是三间一弄两厢房布局的楼房;“千金阁”为清代女子卧室,四周设格扇和栏杆回廊;“退思院”是明代晚期萧山的三开间楼屋。

    2018年,翁林芳被评为海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结构古建筑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日,他又带着团队忙着研究江北区段塘古建筑整屋搬迁工程,迎接新的任务。

    记者 徐丽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