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道拐角的椅子为老人上下楼提供了方便。记者 崔引 摄 |
|
“爱心座椅”标志背后是大家共同的守护。记者 崔引 摄 |
8月18日,鄞州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的社工搬着两把八成新的木椅来到划船巷31号,换掉原先放在二楼通往三楼、三楼通往四楼拐角处的旧椅子,并在椅背贴上“爱心座椅”的标签。 红色标签只有巴掌大小,却给“楼到中年”、有点陈旧的楼道增添了一抹充满活力的亮色。 楼道里不是不允许堆放“杂物”的吗?社工为什么这么做?这背后有一段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A. 旧椅子换了新椅子 8月19日早上,住在划船巷31号三楼的董九如拎着袋子上楼。虽然身子骨还挺硬朗,但对于已经81岁的他来说,上楼梯还是会有些吃力。 还好在二楼通往三楼的拐角处有这样一把椅子,有个地方搁东西,顺带歇歇脚,对上了岁数的人来说,算是“及时雨”。 “椅子是不是换过了?”董九如留意到。 “原来的椅子旧了,坐着也不舒服,我们就换了两把。”社工解释。 椅子最初是31号五楼的住户拿出来放在楼道拐角处的。听董九如说,这户人家有位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因为住的楼层高,爬楼梯想要歇歇脚,于是放了两把椅子在拐角处。 “已经放了有很长一段时间,蛮好的,特别是我们买菜回来,放放东西喘口气也好。”董九如说。 B. 这是一场关于“善”的接力 若要“追究”,在楼道拐角处放椅子不是划船巷31号的“原创”,是从隔壁划船巷38号“学”来的。 住在划船巷38号的居民方惠君回忆,因为上楼吃力,最早是住七楼的老人放了两把椅子在五楼到六楼、六楼到七楼的拐角处,“差不多也有六七年的时间了。” 之后,因为家里有老人搬来住,三楼的住户又在楼道拐角处添了几把椅子;中途,有的椅子因为年数久了,看上去有点破旧,又有住户替换了新的。 对划船巷38号的居民来说,楼道拐角处的椅子就像是一个“没人说的秘密”:没人把它们当杂物清理掉;也没人声张说是自己换了新的;有人会随手把它们擦干净。 楼道拐角处这些椅子的出现,原本可能只是想为自己或者家里的老人出行提供个方便,但在大家不约而同的“守护”下,成了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生动的诠释。 C. 藏在椅子背后的“善治” 不仅是在划船巷31号、38号。划船社区党委副书记潘芬莉说,从社工日常走访了解的情况看,周边有不少居民楼也出现了类似的“爱心座椅”。 问了不少居民,没人能具体说出楼道拐角处的椅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对于划船社区这样一个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因为房子结构问题无法加装电梯,老年人口又多的社区,这把椅子的出现是“刚需”。 潘芬莉更愿意把这把椅子的出现视作居民“自治”的小小尝试,也愿意把它的延续视作邻里之间的一份互助和善意。 按常理,楼道里不允许堆放杂物的,既不安全也不美观。因此,在留意到这把椅子出现后,“要不要清理”成了摆在社区面前的一道“考题”。 很快,社区就给出了回应:保留这些椅子;为避免椅子被当做杂物清理掉,特地在一旁贴上“爱心座椅”的标签;对于那些过于破旧的椅子,更是帮忙更新。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陈聪 黄波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