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静静 哲学家周国平曾提出成长宗旨指向成功与幸福。多数人关心成功,很少有人顾及身心健全的自我存在感与成就感。有一种悖论叫做上苍不会把所有幸运放在一个人身上,成功幸福时常错位。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写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前期无知者无忧,手术后变成最强大脑,他这才明白理想实现后的孤独与痛苦。 小白鼠阿尔及侬退化与死亡,预示查理命运的转折,他似乎看到即将面临的归宿。本书以查理·高登日记展开。斯特劳斯医生,让查理写日记即进步报告。查理手术前及智力退化后错别字满天飞,标点符号乱用,令强迫症读者张狂。但是慢慢地,我们会感觉到这是思维跟不上节奏的人的常态,这是一个弱智儿在表达思想与看世界,这时我们的心可能就立马柔软了,并生出很多悲悯。曾经,查理·高登是多么地求知上进,他多想变成和别人一样聪敏的人。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实验在小白鼠阿尔吉侬上获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就需要进行人体操作了。不是每一个智障都会配合做手术,也不是每一个智障人都有学习动机。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32岁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为最佳人选,他智商相当于5岁孩子。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天才智商标准185,他的学习进步飞速,人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巅峰状态,收获爱情以及荣耀。看似可以提升人类智商,解决很多弱智问题的先进技术,在小说里没有演绎为神话,而是引发了一系列的拷问。随着主人公查理智力提升,一切看似花团锦簇的背后,也伴随着他对事物认知和成长的疼痛,这时一些从未有过的负面的情绪和记忆也由此逐渐地浮现了,他开始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查理开始生气周围人嘲弄。周围人对他有了敌意,平衡打破,人们会有不安全感,恐惧由此产生。查理发现,他和小白鼠阿尔吉侬一样,是尼姆教授和斯特劳斯医生制造的产品。查理感受到不管是斯特劳斯医生还是尼姆教授,不是神而是人。比克曼学院低能成人中心纪尼安小姐,查理的老师,喜欢上了他。两人去看电影,查理逻辑思维已经相当严密,说:即使虚拟,也必须有规律可循。每个部分必须前呼后应,属于一个整体。今天电影胡扯,情节硬编,作家、导演所要的东西和整体不搭。纪尼安说:查理,所有层级就像巨大楼梯的梯阶,你会看到新世界。查理与纪尼安走入恋爱情境,就恶心头痛。他回想儿时妈妈打他,训斥他啥也不会,却色迷迷看妹妹同学。查理身心分裂,智力达到天才高度,情感停留在被原生家庭扼杀青春期正常需求的孤独惊恐的孩子身心里。查理被同事排挤,学识与理性告诉他,有更多更重要的事去做,人生不能止步于在面包店揉面。 智商衰退后的查理离开面包店去了科学实验失败后的牺牲者们呆的沃伦之家。他感恩,说有朋友真好,他感谢纪凡尼小姐鼓励他做手术,让他拥有过一段美好的生命旅程。他理智地与纪凡尼小姐分手。他认识到自己参与的实验重要,一旦成功,智障的孩子可以从地狱来到人间重获新生。只是实验没有成功而已。在查理·高登悲惨人生里反映的是常态生命的呼唤,小说肯定人类心灵的高度,以及活着、活好的勇气。本书囊括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两项大奖:雨果奖与星云奖,具有一般小说不具备的科学味及理性之光,作者剑指运用人体作实验的伦理问题,呈现怀疑与质问的力度。 查理始终孤独,智障时被遗忘在面包店的角落;拥有智慧时被世人隔离在警惕的仇视之外。查理的困惑是大多数人的成长迷茫。人性真相被剥离,这里有对人性认知的颠覆,对内心恐惧的觉察以及对生命的悲悯。丹尼尔·凯斯书写不完整的遗憾,为读者展现不完整的画面。如朱光潜所说:不完美最完美,只有面对不完美,才会珍惜当下,自我成长,并避免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