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的老屋和绿植 |
|
石窗 石窗 |
|
后大屋 |
镇海西北方,距离新城仅4公里,隔着马路就能见到写着“清水湖村”字样的牌楼。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国道线,牌楼里却另有一番与世隔绝的宁静。百米长的河道笔直横卧在村前,河岸砌得很整齐,绿植生机盎然。 清水湖村,村民以张姓为主。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水湖村人张祥云为该村先贤张南园先生著作《清湖小志》作序:“吾清湖自元季,惠四公创居以来,历数百年。其间人材特出,事类多端,而后世惘然,莫知良可惜矣。”他认为,清水湖村有不少值得一走的地方,只是世人知晓者“甚少”。 村中现有遗存古迹众多,启家大屋、后大屋、安靖救火会、镇宅西安桥,还有一条百年老街,烟火依旧,只待人来。 A 旧时清水湖村有多美? 清水湖村的得名,与元代至大年间(1308—1311年)进士张尚德有关。原村书记张秀明说,张尚德在福建为官,因“阻于乱,遂卜居慈东田厍陈”。张宅旁有池曰清水湖,遂名居住地为清水湖村。后来,张尚德带着家人又搬迁到清水湖现址,绵延几百年,张氏也成为清水湖村的一大姓氏。 旧时的清水湖古村风景有多美?张氏后人中有位热爱乡土的文人叫张南园,又名张资生。他淡泊功名,热爱山水,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著有《清湖小志》,记载了清水湖古村的旧闻旧貌。 《清湖小志》载:“(清水湖村)东至东河外畈,西至西河外畈,南至南河外畈,北至北河外畈。东南至李桥,西首东北至河里陆,南首东南张家汇,西北至逢泰桥,周围十余里。”他对村里景色作过描述,称有“南河橹声”“北陌笠影”“蕉窗夜雨”“柳岸晓风”“西池芳草”“东郭红叶”“河边蟹灯”“桥畔渔网”八景。 十七房贡生郑廷深著有《清湖四首》,文中他对清水湖村的美景念念不忘,把它称为“小桃源”:“千里带水自为村,野市通桥船到门。地夹三河佳气聚,山分一角外屏尊。秋风禾黍平畴接,春社扮榆古道敦。历劫红羊幸无恙,被人呼作小桃源……” B 百年老街的繁华旧景 往村中河边行走,一座单孔古桥特别引人注意。镇宅西安桥又名春晖桥,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桥身由条石筑砌,宽3米,是清水湖村的交通要道。 镇宅西安桥的一头连接着老街。老街路面原为石板路,上世纪80年代后改为混凝土路面。《清水湖村志》记载,这条百年的沿河老街,东西绵延长达300米,宽3至4米。因旧时水路是老百姓出行的重要通道,沿河而居的市民,自发集中在沿河老街进行交易,便慢慢形成了集市。 如今,沿河老街仍有各类店铺10余家,不管外面世界多喧嚣,老街依然重复着往日烟火。 76岁的张志奋每天都要骑着老式上海 “永久牌”自行车在村里四处转悠,有时他会到老街洪奋雷开的小卖部聊天。洪奋雷今年66岁,经营小卖部30多年。砖式地面、旧椅子,各式生活用品用老式货柜陈列。没有城市里那种眼花缭乱的装潢,平常若无人经过,他便一人笃悠悠搬一把凳子坐在店门口静候。 曾经的每个清晨,洪奋雷的小卖部一开门,门口就是这样一番热闹的情景:鸡鸭的叫声,熟人的寒暄,菜农用老式木杆秤称重,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人潮最拥挤之时,整条老街都是人。 因交通阻塞、环境卫生等问题,河边集市最终消失成为历史。2006年,村里投资550万元建造了清水湖农贸市场,但昔日繁华的老街烟火气始终在老清水湖人的记忆里栩栩如生。 C 有关救火会的历史 离镇宅西安桥仅10多步路,是保存完好的安靖救火会(清水湖水龙局),始建于民国初年,是清水湖村百年老街的重要历史构成。救火会占地面积55平方米,硬山顶洋式建筑,青砖实叠墙面,四柱两窗一门,拱形门顶上阳刻“安靖救火会”。 据《清水湖村志》中记载,村民张荛珍的爷爷当年从上海购入两部水龙。其中一部除两只把手是铁加木头外,其余都是用锡制成。那时候的水龙是很小的,两人可抬着走,又叫蛤蚆龙。民间传说蛤蚆龙能在发生火灾前两三天内鸣叫,发出一种类似口哨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活龙。 民国十二年(1923年),有张氏后人在外经商发迹,回乡出资又购买了一台新式双筒泵式水龙,捐给家乡救火会。后家乡父老在清湖街南河建造了一幢新式门面的安靖水龙局库房。 当时的清水湖有一支精干的救火队,分抬龙、挑水、拆下、油灯、掌苗及后勤组织。全队有百余名壮丁,不分白天黑夜,自愿义务参与周边村镇救火。安靖救火会也因此声名鹊起。 每每有游客寻安靖救火会旧址而来,村民或多或少都能讲解几句。像张志奋和洪奋雷都是抬龙救过火的。张志奋说,救火会址一般设在水陆交通都很便利的临河处,一有火警,便能“有旱走旱路,有水走水路”,以利快速赶到火场。他说,“旧时失火后报警求助第一要紧是敲锣,俗话叫‘敲火烧铜锣’,这火警锣一响,救火会马上出动,这叫‘出龙’。到火场后要立即选就近水源地‘出水’灭火。灭火结束后回来叫‘回龙’。因每次救火都不收任何费用,所以也叫‘义龙’。” 2008年6月,清水湖村出资1.5万元,重新购置了一台新型消防龙,更替了过去废旧的水龙,为清水湖村提供了安全保障。安靖救火会旧址则成了清水湖村的地标建筑,见证村庄的魅力与沧桑。 D 老屋里的庭院深深 前大房、中大房、后大屋、启家大屋,清水湖村的每座老屋都有一个家族生活存在过的痕迹。 启家大屋,坐北朝南,建于咸丰年间,原规模更大。屋主为张启璋,道光年间去世。因张启璋当时没有官职,大屋不能开正大门,为此开了一道四扇侧角大门。历经两百年沧桑岁月,大屋目前仍保存完整,门楣上“地德上载”四字依旧清晰。 后大屋则有东西两边大屋,建有马头墙。祠堂的两面墙上记录老屋的由来:此屋在清朝中期由屋主张元丰建造,张元丰在苏州发迹衣锦还乡,历时几年建成。 在张秀明的记忆里,后大屋原大门高大雄伟,豪门深宅,气宇非凡。前有影壁,两侧有高耸的旗杆,还有四座“戏台”。 历经时代变迁,后大屋目前仅存承启堂、后堂和东西四幢“畚斗楼”,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上世纪70年代,村里挖化粪池,挖掘机在后大屋正门不远处挖到了两块旗杆石,被念旧的村民当宝贝似的保留下来。 剥去时光的尘埃,后大屋的精美一点一滴呈现出来。这里连环套般一间套着一间房,院子里几乎每道墙都开着门。走进其中一扇门,心神不知不觉会被四面古朴的建筑细节所吸引。 89岁的张宝年小时候生活在后大屋,老屋里的每一个细节,他闭眼都记得,“后大屋下雨天都不用穿雨鞋,因为不会积水。”他不停地念叨着老屋的好,“无论白天多么辛苦,一到晚上,老屋便会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候:做饭声、吵闹声、房前屋后高谈阔论声”,老屋仿佛是灵丹妙药,轻易就安抚了人们辛勤劳作一天后的疲惫感。 记者 吴丹娜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