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孙俩在垃圾桶前“破袋检查” |
“大爷,这个大棒骨是其他垃圾,应该扔在其他垃圾桶。”“阿姨,你把餐巾纸扔在厨余垃圾里了,要捡出来。” 这几天,鄞州区明楼街道明南社区的垃圾房时常出现一对祖孙俩的身影。奶奶是社区志愿者宋巧云,今年已77岁高龄,站在一旁的是孙子诸佳源,今年24岁。这对“祖孙档”每天雷打不动进行垃圾分类督导,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默契。 “祖孙档”风雨无阻“守桶” 暖男孙子还每天擦拭小区公共座椅 炎炎夏日,垃圾分类是一项苦差事。但每天早晚高峰,祖孙俩都会准时出现在垃圾桶点位,对每个垃圾袋进行破袋检查,对分类不正确的居民现场指导。 明南社区推行撤桶并点有几年了,但社区属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以老年人和出租户居多,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不强,小区的垃圾混投现象仍然比较多。今年暑假期间,老人带着孙子主动请缨当志愿者。每天一早,祖孙俩就来到垃圾房旁,先查看垃圾桶周围的卫生情况以及垃圾桶内的垃圾投放情况,再对前来投放的居民挨个检查垃圾袋。前阵子,孙子诸佳源找到了实习单位。每天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依然是“守桶”。 “最近,宁波持续高温,垃圾桶边的味道可想而知,他们每天坚持在垃圾桶旁值守。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分类的时候,他们就手把手指导。看他们这么辛苦,我们要是再不好好分类,实在是过意不去了。”热心居民将祖孙俩“守桶”的照片发在了居民群,大家一片点赞声。 “感谢的话不用说,只要大家做好垃圾分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让老人开心的是,这几个月来,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明显提高了。 诸佳源今年24岁,是个暖男。每天傍晚,小区经常有居民饭后散步,坐在公共座椅上唠家常。座椅在室外风吹雨淋,有时有积水,有时容易积灰。每次做完垃圾督导,诸佳源就会从包里拿出一块干净毛巾,把公共座椅挨个儿擦拭一遍。 说起志愿服务,诸佳源认为只是“顺手的事”。“一开始我只是想帮奶奶减轻一下工作量,慢慢发现做这样的事很有意义,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祖孙俩破袋检查很有默契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要持之以恒做下去。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挺好!”说起来,宋巧云老人算是资深志愿者了。早在2011年,她就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叔叔,您不能把餐巾纸扔在厨余垃圾袋,这个属于其他垃圾。”“小伙子,你这个厨余垃圾袋里有好几个其他垃圾,我可记住你了,下次要分清楚哦!”祖孙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相当默契。 “有时候不说点重话,他们听不进去。孙子脸皮薄,说得都比较婉转。我有时候会故意说重一些,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如果连续几次混投明显,就不能藏着掖着,该红红脸的时候就要红红脸。” 宋巧云说,这样配合的方式挺管用。“有时候看我这么大年纪还在垃圾桶边上做二次分拣,他们来扔垃圾的时候都会提前再看一眼,看自己有没有分错。大家能有这样的意识,我很开心。” 为了做好桶边督导工作,宋巧云经常在家里自学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现在,我们家的厨余垃圾桶就是半个西瓜皮,连垃圾袋都省了。”诸佳源解释说,他们家每天都会吃西瓜解暑,在奶奶的影响下,家里把吃剩的半个西瓜皮当厨余垃圾桶,这样既环保又便利。 小区流动人口较多,租户大多是年轻人,起初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混投比例特别高。老人就带着孙子一户户上门做垃圾分类宣传。 “第一次阿姨来的时候,说实话我没当回事,但她说得特别认真,告诉我们垃圾应该怎么分,要注意哪些问题。没想到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连着来了好几趟。”在老人的“软磨硬泡”下,来自湖南的张先生心服口服,每天都认真做好垃圾分类。“老人家每天上门指导,如果再不好好分类,感觉都没脸见她了。”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王玲 范光明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