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徐青,谦逊平易,说话的语调温和自然,举止从容大方。多年来,她从演员到创作人员,对戏剧和舞蹈艺术执着追求,展露出精湛的表演才华。 豆蔻年华学唱样板戏 1971年,当时12岁的徐青被市里选中学习样板戏。从14岁开始,徐青接受了三年的文艺培训,后跟随文艺宣传队出演一些角色。文艺宣传队通常在春节前后和农闲时去各个村庄演戏,几场戏演下来往往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 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下乡演出不仅需要翻山越岭,还需要演员们自己挑铺盖。数九寒天,就睡在农民家的阁楼上,用稻草打地铺。年幼的徐青力气小,打不紧铺盖,经常被冻得瑟瑟发抖。由于团规十分严格,尽管条件艰苦,她还是早晨五六点就要起来练习吊嗓子。 当时,有位省艺校来的俞珍珠老师对徐青的影响很大。徐青跟着她练习基本功,学习她在舞台上的严谨。老师认真演戏的态度言传身教,让徐青学到了不少东西。 怀有身孕仍坚持演出 文革结束后,地方戏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文艺宣传队也转变为越剧团。1979年时,徐青20岁,开始在剧团中担任主演。根据外形和声音条件,她被选中饰演花旦一角。她参演的越剧《二度梅》《刘海砍樵》等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越剧团也受邀去安徽、江西、福建、上海等地巡演。上海大世界的演出往往一票难求,江西景德镇的戏迷甚至拿着瓷器来兑换戏票。 成功的背后都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徐青在怀孕时依然坚持演出。 倾情辅导创编群众舞蹈 上世纪80年代,地方传统戏剧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冲击,越剧团解散了。经过几年在图书馆的工作,徐青被调到了鄞州区文化馆担任舞蹈干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辅导创作舞蹈。告别了戏剧舞台生涯,徐青承担起幕后的点点滴滴。她创作了《梨园小顽童》《雪菜飘香》《梦回草台》等颇受欢迎的舞蹈作品。 2010年时,徐青去鄞州的学校一家一家的挑,最后组成了自己的舞蹈队“星光舞蹈队”,舞蹈队演出的《横街云马》获得全省的广场舞蹈大赛金奖。 “虽然有舞蹈基础,但是跳舞和创作完全是两回事。”徐青自学并去北京培训,学习舞蹈创作。一开始困难重重,不知道从哪个环节入手,她只能不断地研究别人编的舞蹈,多看多学多思。有时半夜突然有灵感,也会起床记录下来。徐青的灵感多来源于生活。如《梨园小顽童》就是根据她自己学戏剧的经历改编而来。 荣誉和奖项都是来之不易的。从编导开始构思,从选角到定道具、做服装,无数次精益求精的打磨,汗水与泪水的交织、编导和演员的碰撞与磨合,才得到了最后舞台上的完美呈现。 记者 徐丽文 实习生 胡雨歌 李灵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