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但见飞虹在人间

——宁波桥人桥事

    “牛哥”之爱桥,宁波地方文化爱好者中无人不知。

    从1997年开始,网名“梦游牛”的朱永宁花了近20年时间,走遍宁波1100余座古桥。

    这个数字经过他筛选,标准是建于1949年以前、保存完好的桥,若有残缺,也是留下石梁或拱券结构的。有改建或是宁波大市以外的桥,不算在内。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大概没有什么比“数桥头”更好的证明宁波曾是江南水乡的方式。

    最近,71岁的朱永宁将其对宁波老桥的认知编著成《玉虹万千:宁波古桥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一书,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矮凳桥、高拱桥、碶桥、廊桥,在他笔下,有一个凌虚卧波、飞梁跨虹的大千世界。

    【 为老桥留影 】

    寻桥访桥,缘起偶然。上世纪90年代末,朱永宁还是国企职工,一次到安徽游玩,被那里的老桥吸引。宁波也是水乡,也该有很多桥的吧?被这样的念头所引导,朱永宁开始了“寻桥头”之路。

    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没什么搜索引擎,也没有导航系统。朱永宁骑着小摩托,用最原始的办法,沿山边、水路走。一路走一路问,前面有桥吗?

    好多人打量他,奇怪得不得了,桥有什么好看的?他也不管,就这么一路走。

    还有个办法,是依靠文献。地方志,一般都会记载桥梁。朱永宁很快在永丰路图书馆四楼古籍阅览室混了个脸熟,看古籍是要钱的,一块钱一册,不能复印,没法拍照,他就抄,看到与桥有关的内容就抄下来,按图索骥。

    1999年3月6日,朱永宁照旧骑着小摩托出发,来到鄞州瞻岐镇唐家村舵撞碶桥。碶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桥型,首先是碶,阻咸蓄淡,上面过人,为桥。这种形制系宁波独有。舵撞碶桥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五孔,叠石墩,墩前后有斜撑,是鄞县县令杨懿治理大嵩江流域所建。站在这样一座上能抗山洪、下能阻风潮的碶桥上,朱永宁突然“发了大兴”,想用三年时间,走遍宁波桥。

    后来,他是走遍了,不过花的时间远超三年。“早年,宁波的老桥多,从西门口出发,出门全是桥,一天都看不过来。”本世纪以来,填河造路越来越多,拆旧造新不在少数,老桥消失的速度也快,“十不存一”并非虚言。

    比如他1998年拍下的奉化大桥,原是宁波著名水泥桥,它的石砌桥墩,曾是宁波最大的桥墩,今已不存;比灵桥更早的清末钢桥——奉化方桥,号称“四明第一桥”,后被船撞塌,也不存。建于1922年的磐裁第三桥,现桥完好,然而淹没在梅溪水库中,只有枯水年份,才得见全景。还有过去最常见、数量最大的“矮凳桥”,常作为村桥出现,人们喜欢坐在桥栏上歇息、纳凉、聊天,现在也不多见了。

    【 记录古桥信息 】

    朱永宁访桥,不单是行走、拍照,他还找了“师傅”,学会了摹拓桥额、桥碑、桥联,测量桥的宽度、高度、跨度,干起了“专业”的事。因为抄书熟悉了文献,对照志书,考证故实,也不在话下。过去十年,他写了数百篇博客文章,常为词条引用,是名副其实的宁波老桥“活字典”。

    “同样是江南水乡,宁波的桥相比湖州、杭州、嘉兴很不一样。”朱永宁说,上述地区的石梁桥,早期采用武康石建造,防滑性能好,常不设桥栏,无栏的形式一直被延续下来。而宁波桥的石料多为小溪石,早期的无栏桥后来大多演进为有桥栏,宽宽的栏板可供书法家写大字,雕刻花纹。晚清以后,“三北”人经商致富,建桥造福乡里的同时不免“炫耀”,雕画尤精,也爱延请名家题字。据朱永宁统计,知名书法家如康有为、于右任、谭泽闿、王一亭、唐驼、刘凤起、沙孟海等都给宁波的桥题写过桥额。

    其中,最精致的还属慈溪市掌起镇的大泽桥,重建于1931年,由晚清进士、书法家高振霄题桥额。桥栏上人物、花卉、边框纹样雕刻无一不精。特别之处,更在于栏石边饰线框中的图案,为十四对昆虫,蜘蛛、蟋蟀、蜜蜂、蜈蚣、蚂蚱、蜻蜓、蝈蝈、螳螂,蛛网的丝、昆虫的须,都活灵活现。同属掌起镇的迎旸桥也是一样,单两块栏板所花费用,大约足够其他地方造一座小桥了。

    摹拓桥额也带来意外发现。朱永宁有张“经典”野外工作照,是他在给宁海县西岙村通德桥桥额传拓。花甲老人,半个身子趴在桥栏外,拓包之下,清晰印出“通德”二字。这座桥,是宁波仅存的几座南宋原真古桥之一,拱券砌置方法非常独特,留存至今实属不易。然因桥名字迹模糊,长期被认作“惠德桥”,现为浙江省级文保单位。

    2010年,朱永宁还在余姚黄家埠一带见过一座“毓秀桥”,桥面有“宝祐戊午九月壬子时建”字样。“宝祐”为南宋理宗年号之一,这个时间恰与光绪《余姚志》上所载毓秀桥建桥时间相合,或为宁波古桥年代最早的石刻纪年。惜当时未能引起重视,现已毁损。

    【 途中风景 】

    桥上文字,除了桥额,还有桥联,一般刻在间壁柱也叫联柱石上,供船上往来行客赏读。民国小说家张恨水有江南“无桥不联”但“佳者殊少”的感慨。在朱永宁看来,宁波古桥现存100多副桥联中,亦有佳句。

    比如,去年刚升级“国保”的余姚通济桥。古代从甬江入海口至宁波三江口,再逆姚江上溯,沿途百余里无桥,通济桥是第一座石桥。没有姚江大闸的时代,江潮可直抵余姚城内通济桥下,通济桥迎潮一面刻有“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桥联,气魄不可谓不雄大。

    建在西塘河与大西坝河交汇处的高桥,是过去学子赴省城、京城赶考的必经之地。南侧一副联专为学子而撰,“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员峤都从此处问津”,也可说很应景了。

    宁波的桥,很早就被外国人录入影像。比如美国杜德维家族相册有保丰碶桥照片一张,对了解宁波古碶桥构造很有帮助。1870年,英国包腊家族相册中有一张海曙区洞桥村惠明桥照片,也很美观。惠明桥是我国现存双孔联拱薄墩桥难得一见的实例,现存桥为1868年重建。据朱永宁比对观察,因受力原因,该桥西孔已有变形,恐有危桥之殆。

    “寻桥这些年,最好的风景其实在路上。”聊至尾声,朱永宁忽而感叹一句,这些年,“寻桥头去”更像一个鞭策他出门的理由,过程中,相当于山水、风景都看过。知道他爱桥,常有人直问,“牛哥,某某桥在哪?”现下,朱永宁情愿卖个关子,让他们自己去寻。寻找的过程,才是真正“有趣”的部分。

    因为写博客,朱永宁结识了一群热爱宁波本土文化的好友,一起破解了许多“老照片谜案”。“所谓唱戏看喝彩,人总是这样,有人捧场,就更加来劲。”眼下,朱永宁手上还有部书稿,是宁波地区150多通桥碑碑文整理,多为“拓荒”之作。想来,这位老人仍有事可忙。

    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