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0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希望!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宁海葛家村携手晴隆定汪村走艺术振兴乡村路

孩子们在记者采访时现场演唱。

    “孩子们脸上以往的羞涩、胆怯不见了,眼里更有神采了,这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点。”8月25日,黔西南州晴隆县委书记袁建林对记者说,两天前,他在该县光照镇定汪村参观时,孩子们居然现场唱了一首《谢谢你》,大大方方,丝毫没怯场。

    只有在贫困地区长期生活过的人,才能明白贫困会对人的自信产生多大的打击与伤害。“孩子尤其明显,我们刚到村子时,孩子们不敢看人、不会说‘谢谢’……”8月16日,“网红村”宁海葛家村书记葛海峰领头的13位“乡建艺术家”来到定汪,分享技艺和经验,携手进行村庄艺术改造。

    定汪村地处深山,村民以布依族为主,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妇儿仅靠种蔬菜和养家畜为生,137户人家中近一半是贫困户。村里原先污水横流、臭气熏人,没一处可供孩子玩耍的地方……

    记者走进定汪村却发现,改造成果已初步显现。臭味没有了,道路干净了,村口的垃圾堆变成了漂亮的“枯山水”;“未来书院”已开张,孩子们每天都来这里看书;黄葛树景点改造完成,村民们可围坐议事;“织梦纺”里的妇女越来越多,来暑期实践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张振馨带着留守儿童组了一个“未来合唱团”,唱歌、画画、做游戏……

    “没想到!从来没想到,定汪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已担任村主任10多年的罗云激动地跟记者说,“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8月18日晚,从踏入定汪就走村入户、清理垃圾和捡石运沙的“葛家军”和村民开了一个交流会,破天荒地来了200多名村民,开了4个多小时,大雨落下来都无一人离场。

    罗云感觉不可思议,他清晰地记得村民罗运泽站起来大声表态:“明天赶大集不去了,我把家里的榔头拿出来,你们说,该怎么干!”74岁的罗景学也站了起来:“我也要加入,瓦片我家有,明天拿来,不要钱。”

    “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村民自己的振兴,是主体的觉醒,葛家村在定汪村的帮扶让我们看到了苗头和希望。”袁建林说,定汪村民在乡村改造中迸发出的主动、积极和自信令人振奋。

    “葛家与定汪两村携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创新和尝试,也是脑洞大开的一种扶贫形式,用艺术激发乡村活力,注重本土乡村特色,兼顾艺术性,如果再嫁接上互联网,或可迸发出未知的潜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教授说。

    记者 房伟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