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隆新能源“扶贫车间”里工作的工人。 |
|
贫困群众在果园内采摘水果。 |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连日来,在接连走访了宁波在黔西南州的多个产业协作项目后,记者对这一点的感触更加深刻,唯有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贫困群众才能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黔西南州州政府秘书长、州脱贫攻坚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何兰云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宁波通过扶贫协作引进黔西南州的项目有142个,到位资金100.2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9.26万人,并引进宁波龙头企业65家进驻黔西南州开展产业帮扶,总投资42.68亿元。 “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8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晴隆县三宝产业园内的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时,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件又一件印着“宁海青年志愿者”的衣服正被加急赶制出来。 该产业园距离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这一全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小镇只有1公里。挂职晴隆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冯灼华告诉记者,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已解决就业554人,其中三宝籍搬迁群众74人。既可以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又可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照顾好家庭,“扶贫车间”的出现一举两得。 从晴隆县长流乡搬迁至小镇的龙毕春,已在龙发服饰工作了近3年,之前在广东打工,“现在就在家门口工作,一个月可以有3000元左右收入,还可以照顾生病的老公,上学的孩子,真的很满足了!” 由于“扶贫车间”的出现,像龙毕春这样改变了生活的群众还有很多。位于兴义市洒金街道的福丰农投林下种植基地,今年5月种植了1100亩林下菌,就吸纳了周围大量的移民群众来此务工。 8月28日上午,73岁大娘金传珍正在基地的库房整理刚采摘好的红托竹荪,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普安县楼下镇搬迁至洒金街道,在基地工作每天有80元收入,还包午餐,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对记者连声说,“感谢党的政策!现在的生活太好了! 而为了让这些遍布全州的“扶贫车间”订单多起来、运营稳起来,宁波的帮扶干部想尽了办法。两年来,帮扶干部针对龙发服饰出政策、跑订单、捐设备、送技术,开展“甬黔携手”订单式定向结对帮扶活动,积极鼓励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优先订购其生产的校服、工作服等,即便是疫情也没有影响到企业接订单。 “飞地扶贫”阳光普照深度贫困村 兴仁县曾有6个深度贫困村受交通、资源限制,产业项目难以落地。而项目无法落地,就无法有效带动群众脱贫就业,这个难题怎么破? 在兴仁帮扶挂职的宁波干部面对困境,大胆探索出了“飞地扶贫”模式,将帮扶资金投向发展前景好的地区,收益按约定比例给深度贫困村分红,同时提供岗位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一时成了精准扶贫的典范。 位于兴仁市屯脚镇九头村的红心猕猴桃园区,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可提供80余个固定岗位。挂职兴仁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的林体告诉记者,正是在这个果园,通过“公司+村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宁波于2018年投入对口帮扶资金250万元,帮助企业扩大了500亩种植面积,并带动马马崖镇田边村30户138人贫困人口按照5%固定分红(合作社分红占其中10%),30户每年可分红11.25万元。 8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果园时,工人们正忙着采果,农户周富奎一旁的大框里已装得满满当当。他告诉记者,自家早已脱下了贫困户的帽子,项目分红加上流转自家的2.7亩土地和农忙时每天90元的劳务收入,自己年收入达到了1.3万余元。 同样是“飞地扶贫”,兴仁市潘家庄镇放马坪蓝莓种植基地使用宁波帮扶项目资金入股300万元,不仅使得企业种植面积从700亩增加到现在的1200亩,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也使得马马崖镇大湾村36户贫困户可以每年分红13.5万元,每户分红3750元。 蓝莓基地负责人令狐云告诉记者,今年的销售情况非常好,还开发出了蓝莓白酒、红酒等多种精加工产品,“企业还要继续发展,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希望用十年的时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到时候只要附近的农民愿意,企业都可以为其提供工作岗位。” 记者 房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