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05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秦经典的当代解读

——读《孟子读法》

    □清  宸

    位列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孟子》,大名赫赫。早在宋代之前,它就是士大夫阶层的必读书目。宋代之后,该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孩童开蒙的官方指定教材。乃至现在,学生课本中也依然选录不少《孟子》中短小精悍的佳篇。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等,皆是源于《孟子》的千古名句。

    然而,尽管我们对该书中的部分内容耳熟能详,可它毕竟是一部形成于战国时期的作品,距今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加之后世学人阐释《孟子》,多从艰深晦涩的训诂、修辞、义理角度出发,这使得很多读者虽有心拜读此书,又怕理解不了,以致望而却步。笔者以前也曾认真聆听过师长们对孟子说理笔法的分析,努力体悟过孟子劲健、通透的历史眼光,尝试理解过“亚圣”渗透在文字当中的微言大义。不过此次看《孟子读法》,发现张定浩先生在写法上是另辟蹊径了:作者先是自拟了每一篇章的题目,在引用原文之后,并没有如常见的《孟子》解读书那样附加现代白话文翻译和详细注释。作者认为,字句的准确解释不过是理解《孟子》表层文字含义的前提和基础。他决定采用的乃是折衷诸家、撮取大意、融古贯今、辨析要点的方式,目的是使读者能通过阅读,将古代学术经典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结合起来,从而挖掘出自我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联系。当然,张定浩的此种解读法,并非“前无古人”。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黄宗羲的《孟子师说》,康有为的《孟子微》,也都是用“博学反约”的学术求索精神在去芜存菁,探究深意。

    按照《孟子》原著的顺序,作者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章的内容分别进行讲解。《梁惠王》和《公孙丑》主要记录孟子和魏国、齐国国君间的对话,这一部分是全书重点。我们知道孔子曾经不辞辛劳地周游列国,而他的衣钵传人孟轲,同样有过竭尽所能游说诸王的经历。梁惠王算得上是一个有志于治理好自己国家的君主,他主动问政于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孟子的回复便是那句震铄古今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是《孟子》的第一章,开门见山,提出了儒家一以贯之的“以仁治国”的理念。到《公孙丑》,孟子回到故乡,致力于教育工作。至《滕文公》,孟子开始和各色人物就政治和民生问题展开充满智慧的辩论。不过孟子的辩论方法和现代辩论完全不同,他没有显露强烈的目的性,也没有滔滔不绝,就像孟子自己所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古典辩论一般要求先搞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严格区别“名”和“实”的关系后,再厘清对方所执概念的含义及其对应的具体事物。孟子的辩论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辩论术:不断追问论敌,于追问过程中,由对方自己来发现逻辑上的错误。这部分内容中,我尤其欣赏一句叫作“豪杰之士,虽无文王尤兴”的话。古代知识分子惯于“厚古薄今”,喜欢将周文王视作贤君典范。但孟子却提出:“即便没有周文王这样的君主,只要你做得好一点,所有的人都做得好一点,那么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也就会跟着好一点了。”此话作为古代版“从我做起”的训导,对当下的我们也依然不失教育意义。

    二十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惠勒说过一句话:要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吧。张定浩先生出言谦虚,他说自己原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古典修养并不深厚丰赡。正是出于“了解一个新的领域”的目的,才写了《孟子读法》一书。不过,幸而这位年轻的学者“大胆”地写了此书,才让读者能借此体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深邃意义。

    (《孟子读法》 译林出版社2020年5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