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北师大民俗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硕博连读……

90后宁波妹子暑期实习殡仪服务

她的研究课题是“都市人如何面对死亡这件事”

上班前,陈旻认真整理自己的着装。

陈旻(左)在比她小6岁的师傅罗佳(右)的指导下学习果点摆盘。

果点摆盘也是一门技术活。

    淡蓝色的短袖衬衫、深蓝的领带、白色的手套、一丝不乱的发髻,29岁的陈旻说此刻的自己是活这么大以来穿戴“最正式”的模样。从今年8月下旬开始,这个90后的宁波妹子每天都准时到宁波永逸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上班。作为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民俗学方向硕博连读留学生,她把殡仪服务当作了自己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的一个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殡仪服务,她在暑假期间进入殡仪公司开始实习……

    女孩要去实习殡仪服务

    家人说她是“外星人”

    “老实说,家人对我的这个决定是不太理解的。”化着淡妆,戴着一副潮流眼镜,陈旻十分活泼健谈,她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家人们听到她要去殡仪服务公司实习时的错愕——“外星人”,他们觉得这孩子太不走寻常路了。“后来没办法,也只得接受了,毕竟父母也只有我这一个女儿。”说这话时,她调皮地笑了。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北师大民俗学硕士,一路“别人家孩子”长大的乖乖女,是何时把目光聚焦到了生死这个话题上?或许是5年前的那个夏天,陈旻的爷爷去世,一场手忙脚乱的葬礼,让当时24岁的她第一次直面死亡。她说,爷爷中风离去时,浑身插满了营养液、药品的管子,部分身体浮肿乌青,“看起来不太体面”。另一方面,家人们几乎没经历过葬礼,全都手足无措,对于人生最后一程的很多礼仪程序完全陌生,“可以说,家属全程缺少参与感,只剩无助无知。”

    那时,陈旻已在北师大进行了一年多的民俗学学习,但还是被突如其来的这场葬礼直击内心。“与之前读过的、关于葬礼的论文中的描述很不一样,这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如今民俗学的研究仍然很少聚焦当下都市人的生活百态,特别缺少对丧葬这一人生终点领域的重视。”3年前,在申请日本留学时,她把自己的研究课题拟定为“研究都市人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件事”,并拟定了自己的家乡宁波作为调查地点,成功打动导师,这也将是她的硕士毕业论文。

    今年全球疫情影响,好不容易回国,陈旻没来得及休息,8月下旬立刻联系了宁波永逸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实习与调查。“民俗不是只讲过去的古老风俗,更应该朝向当下,聚焦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百态。我理解的人生告别,在如今的社会其需求仍然不变,依旧是一场逝者的分离和生者的聚合。”她渴望着,在永逸殡仪服务公司里,能接触到更多个案,参与到更多丧葬仪式中去。

    从洽谈、接待到为逝者沐浴

    忙碌工作中,她也有不少感触

    刚到公司,陈旻被分派给礼仪主管罗佳当徒弟。这个23岁的成都女孩儿,是长沙民政学院的科班生,在公司负责祭祀摆件、礼仪流程梳理等工作,同时也是宁波市遗体捐献人文关怀服务队的队长,两年多来,经她和同事之手已为宁波协调了72例遗体(角膜)捐献。

    在礼仪班做事,按正常工作流程,每天早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但加班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昨天晚上前来灵堂悼唁的逝者亲友特别多,就加班到了晚上8点多。”陈旻负责接待欲赠送逝者花圈与礼被的逝者亲友,打印张贴到花圈上的挽联。50多对挽联,丝毫不能出错,同事们带着她一起细心地核对了好几遍,对完礼单后大家才放心回家。

    半个多月的实习,陈旻跟着比她还小6岁的师傅罗佳以及其余比她年轻许多的礼仪工作人员做遍了业务洽谈、接待家属、礼堂布置、逝者沐浴等多个领域。从书本到现实,也给研究生妹子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

    比如,不少逝者都会要求个性化定制,这就非常考验殡仪从业者的智慧和速度。前几天,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宁波人在外地火化后要叶落归根,家属说,能不能让仪式温馨一些?永逸团队马上就设计了鲜花祭台,将相思玫瑰摆成心型,四周环绕向日葵、百合、雏菊,还为告别人员增设了撒花送别环节,博得家属含泪点赞。

    比如,不管家属在不在,服务团队都会按照标准流程,对躺在冰棺里的逝者深深鞠躬,并会在化妆前为其敷一次面膜。“正因为这是逝者最后一次出现在家人面前,所以才更需要为他们保持好的仪容,敷面膜后上妆的效果会更好。”

    比如,不管是在告别厅的讣告还是挽联上,女性的身份要么冠夫姓,要么就是孩子口中的“母亲大人”,而多场告别仪式看下来,每次哭得最厉害的几乎都是这些女性逝者的父母。这让陈旻心里五味杂陈,那么多的女性,至死也是披着其他身份离去的,而作为独立个体的她们呢?是否已在生活中逐渐磨灭了?

    每一天的生命教育

    都让她更珍惜

    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死亡,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忌讳的一个话题。但在殡仪服务公司里,陈旻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与家属的分离之痛同频共振,让这群年轻人对生与死有了常人不能企及的思考深度。

    “每一天都感觉死亡离我们很近,特别是在见到很多年轻人因种种意外而离去的时候。”陈旻说,有人从高空坠落,有人因感情问题服药自杀,有人失足落水,他们的家属闻讯赶来,在冰棺相认的那一刻,崩溃的模样让她的内心无数次疼痛。

    “在20多岁的年纪走进殡仪公司,仿佛每一天都在进行生命教育,让我更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段关系了。”陈旻说自己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在陪伴家人的时候,哪怕只是淡淡地闲聊,她也绝对不会玩手机了。

    如果不是恰巧研究民俗学,生死问题大约是这个年纪的她不会去思考的领域。在殡仪公司的实习,让陈旻能从一个最佳视角,既不打扰家属,还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一个个葬礼活动中去。“殡仪从业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化,去改变一些观念、一些行为,让生命最后的告别变得更有温度;我作为民俗学的研究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记录现代都市人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处理死亡,呈现人们在都市化进程中关于死亡的观念发生的变化。”

    后续,她希望能跟进更多个案,充实调研材料库;同时走进宁波档案馆,查询一些历史资料。比如,市区禁鸣、火化规定、公墓安葬、街区规划变革等政策出台对丧葬民俗所造成的诸多影响。而在宁波殡仪行业实习的这些经历,都将写进这个90后女生的10万字硕士毕业论文中。

    记者 滕华 文 记者 崔引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