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怪的两个名字

——入云龙公孙胜的归去(之一)

漫画 吴玉涵

    □胡杨

    入云龙公孙胜在水泊梁山中排名第四位,是《水浒传》小说中最为神秘的一个人物。

    公孙胜的行事风格,正如他的绰号“入云龙”一样,很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味道。可以这样说,在梁山一百单八个好汉中,故意隐藏自己行迹的,就他公孙胜一人。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公孙胜是《水浒传》小说中最为神秘的一个人物呢?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公孙胜那两个不一样的名字。

    公孙胜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十五回。

    那天,公孙胜来到郓城县的东溪村里找晁盖,想鼓动晁盖与他一起去劫了那梁中书的十万贯生辰纲。公孙胜见了晁盖之后,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晁盖道:“不敢拜问先生高姓?贵乡何处?”

    公孙胜答道:“贫道复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小道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

    后来,吴用见了公孙胜,也说道:“江湖上久闻人说入云龙公孙胜一清大名,不期今日此处得会!”

    小说第四十四回,杨林在一家路边的酒肆里,偶遇了欲回蓟州老家探母参师的“公孙胜先生”,这个“公孙胜先生”还给杨林写了一封推荐信,举荐杨林去梁山泊入伙。

    可见,这个出现在东溪村晁盖庄上的道人,名叫“公孙胜”,道号“一清先生”,绰号“入云龙”,江湖上又叫他“公孙胜大郎”。

    可是奇怪的是,如果按照“公孙胜”的大名去蓟州寻找,那么,结果肯定是无功而返的,根本寻不到“公孙胜”的半点行踪。

    这方面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神行太保戴宗了。小说第四十四回,戴宗奉命去蓟州寻找回家探母参师未归的公孙胜。

    结果,戴宗在蓟州找了一大圈,也没有发现公孙胜的一点踪影。不过,戴宗倒是在路上,碰到了因为公孙胜的介绍,想来梁山泊入伙的杨林,以及在饮马川落草的裴宣、邓飞、孟康这三位好汉。

    小说第五十三回,为了破解高廉的妖法,戴宗、李逵两人奉宋江的将令,又来蓟州寻找公孙胜。可是,戴宗、李逵他们在蓟州城里城外找了个遍,却仍然找不到公孙胜的半点行踪。

    戴宗但凡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便一一施礼拜问公孙胜的家在哪里,可是竟然没

    有一个人知道公孙胜的存在。把个李逵急得是心急火燎,骂道:“这个乞丐道人,却鸟躲在哪里!我若见时,脑揪将去见哥哥。”

    这公孙胜,就好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了无踪影。后来,还是在蓟州城外素面店里偶遇的那位老者,向戴宗他们道破了个中的玄机。

    戴宗问老者道:“丈丈贵庄,曾有个公孙胜么?”

    老者答道:“客官问别人定不知,多有人不认的他。老汉和他是邻舍。他只有个老母在堂。这个先生,一向云游在外,此时唤做公孙一清。如今出姓,都只叫他清道人,不叫做公孙胜。此是俗名,无人认得。”

    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位老者竟然是公孙胜的邻舍,所以,对公孙胜的行状是了如指掌。所谓“出姓”,是指僧道出家后免去了自己的本姓。

    原来,这“公孙胜”只是个俗名,在蓟州当地几乎无人知晓。因为,在蓟州大家都唤这个道人叫“清道人”。所以,后来戴宗、李逵他们在那位老者的指点下,来到九宫县二仙山,随便向樵夫、村姑打听“清道人”的大名,他们居然全都认识他,而且也都知道这个“清道人”的住所在哪里。

    因此,后来当公孙胜在家里见到了寻上门来的戴宗、李逵两人时,竟然会吃惊地说道:“亏二位寻得到此。”一个“亏”字,就道出了公孙胜见到戴宗、李逵之后,那份既惊讶又无奈的复杂心情。

    那么,公孙胜为什么要刻意在蓟州改名“清道人”,隐匿自己的行踪呢?原来,公孙胜是想通过改名的方式,来彻底切断自己与梁山泊的联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恐怕有人寻来,故改名清道人,隐藏在此。”

    金圣叹为了让公孙胜的话说得更加的明白,就大笔一挥,在“恐怕”之后又加了“山寨”两个字。于是,在七十回本里,公孙胜的这句话就变成了“恐怕山寨有人寻来,故意改名清道人,隐藏在此。”不过,这样一改,读来倒也更有些意思。

    所以,明明公孙胜就在屋后炼丹,但公孙胜的老母亲却要对寻上门来的李逵说道:“我这里不是公孙胜家,自唤做清道人。”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我们便好解开公孙胜作为一个出家的道人,当初为什么要主动来找晁盖,去劫了生辰纲,并反上梁山这样一个疑问了。

    应该说,年轻时候的公孙胜,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出家人。公孙胜曾对戴宗说过:“贫道幼年飘荡江湖,多与好汉们相聚。”公孙胜的邻居,也就是素面店里的那位老者,

    也说公孙胜是长年云游在外的。

    在《水浒传》小说里,“幼年”也就是“年轻时候”的意思。所以,年轻时候的公孙胜,应该是借着云游四方的机会,浪迹江湖,仗剑走天涯,做了一些好汉们的勾当的。

    所以,公孙胜初见晁盖,会说出“贫道不为酒食钱米而来。我觑得十万贯如同等闲”的豪言来。而吴用见了公孙胜后,也会说“江湖上久闻人说入云龙公孙胜一清大名”这样的话。

    公孙胜之所以要与晁盖他们一起去劫了那生辰纲,用他自己话来说是:“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第十六回)用刘唐的话来说是:抢了“此等不义之财”,即使“天理知之,也不为罪。”(第十四回)

    所以,劫取生辰纲,在公孙胜他们看来,是完全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的正义之举。正如小说中那两首诗所写的:正因为“诛求膏血庆生辰,不顾民生与死邻”,所以,“取非其有官皆盗,损彼盈余盗是公。”这样的一个生辰纲,但劫何妨?

    尽管公孙胜他们劫了生辰纲之后,并不是去济贫帮困,而是自己去享受快活了。不过,聪明的公孙胜在行走江湖的时候,巧妙地在自己的身上涂了一层保护色。那就是,行走江湖的公孙胜,是用“公孙胜”这个在蓟州老家不为人知的俗名入世的。他想以此来保护自己,以便自己随时能够全身而退。

    公孙胜这样的做法,就如在清风寨犯案的宋江,要自称“张三”一样。

    小说第三十四回,秦明与黄信在清风寨上说起了宋江。

    黄信道:“只是不曾听得说有宋公明在山上,今次却说及时雨宋公明,自何而来?”

    秦明笑道:“便是你前日解去的郓城虎张三便是,他怕说出真名姓,惹起自己的官司,以此只认说是张三。”

    于是,在清风寨的档案里,你是永远也查不到“宋江”这个名字的。因为,记录在案的强人,只有“郓城虎张三”这个“黑矮汉子”。

    所以,金圣叹在读到公孙胜改名“清道人”这一节故事的时候,要这样批道:“为前一遭及昨二日寻不着注破。”不过,金圣叹的批语,只是道出了公孙胜改名的一个后果,那就是点破了戴宗为什么两次来蓟州,都找不到公孙胜的原因。

    而芥子园本的眉批,却讲得更加到位:“此处才解得黄泥冈公案,有此远神映照,却又不说破,真好文心。”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公孙胜是想用“公孙胜”的俗名来入世,浪迹天涯,在江湖上做些好汉的勾当;回到二仙山后,他又改名“清道人”来出世,以便做个清静道人,修身悟道。

    这就是公孙胜之所以会有两个名字的真正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已经在梁山坐了第四把交椅的公孙胜,为什么突然间要托词回蓟州老家探母参师,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主动与梁山断绝了一切的联系呢?

    公孙胜之所以要离开梁山,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宋江上梁山了。公孙胜提出回乡探母参师的时间,就在宋江上梁山后的第六天。

    宋江从江州法场劫后余生,不得不上了梁山。在梁山上喝了三天的庆贺酒后,宋江就提出要回家去接父亲等家人一起上梁山。谁知在还道村,宋江却被郓城县的都头赵得、赵能他们围住了。于是,晁盖等梁山好汉便下山来解救宋江。

    宋江从还道村脱险回到梁山,晁盖置酒庆贺宋江父子在梁山团聚。席间,公孙胜就对众头领说道:“感蒙众位豪杰相带贫道许多时,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从跟着晁头领到山,逐日宴乐,一向不曾还乡看视老母。亦恐我真人本师悬望,欲待回乡省视一遭,暂别众头领三五个月,再回来相见,以满小道之愿,免致老母挂念悬望。”

    那么,公孙胜真的只是想回乡去看视母亲、探望师父的吗?他还有什么不便言明的隐情呢?且听下回分解。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