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北宗教界支持抗战的故事

海鹤庵,红色秘线联络站旧址。

普济寺的隐秘山洞。

    抗日战争时期,宗教界人士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中共浙东区党委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三北宗教界人士的拥护和支持。许多寺庙、道观、教堂等场所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民运干部的活动基地,宗教界人士通过掩护抗战军民、传递情报信件、捐助抗战物资等方式,参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为赢得浙东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文祥结缘海鹤庵

    海鹤庵,位于今慈溪市龙山镇东渡村,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现仍为开放寺院。这里曾一度成为宁波地下党组织的办公场所和秘线联络站。

    抗战爆发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浙东地区党组织迅速恢复,先后成立了宁绍特委、四明特委、宁波中心县委。后宁绍特委又分为绍属特委和宁属特委,皖南事变后又改为特派员制。王文祥为宁属特派员。当时的宁属特委下辖鄞县、慈溪两个县委和镇海、定海、奉化三个工委及四明特委。1942年4月,王文祥和宁属特派员机关转移到海鹤庵办公。直到这年7月浙东区党委建立、浙东地区党组织重新调整,王文祥调任四明地委书记,才离开海鹤庵。

    王文祥长期艰辛的革命斗争及曾遭国民党反动派监禁摧残的经历,以致身患严重的肺结核病,但繁重的工作使他无暇顾及治病。1944年1月,组织上考虑到王文祥的身体状况,安排他暂离四明去慈北新塘头休养。期间又遭伪军逮捕,幸经营救出狱。这番周折,使病情雪上加霜。为了更好地康复,组织上将王文祥转移到海鹤庵。熟识的环境,僧人的悉心照料,组织上的关心,王文祥的病情才渐渐有所好转。半年后,王文祥建议并经浙东区党委同意在海鹤庵设立秘线联络站,由王文祥领导三东(镇海、鄞县、奉化以东地区简称三东)、三北、宁波党的秘密系统工作。此后,海鹤庵成了秘密系统工作的枢纽。同年底,王文祥离开海鹤庵出任浙东区党委城工委书记。

    现在的海鹤庵,专设“红色秘线联络站旧址”纪念室,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为之亲笔题写匾额。

    谢仁安避险普济寺

    普济寺,建于唐大中元年(847),曾经是姚东名刹,位于今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湖山西麓。寺中有一个秘密山洞,坐落于寺院的东北角约50米的隐秘角落。洞深有十多米,洞内高约1.2米,洞口有大石块挡住视线。据传,当年建普济寺时,用人工挖就,以备寺院遭不测时藏人匿物、躲避风险,这个秘密一般只为寺院住持知晓。

    抗战时,普济寺的住持叫炳瑞法师。他道行高深、正直善良,痛恨日寇滥杀无辜,同情并支持游击队抗日活动。1941年10月,王仲良受命回到家乡,领导创建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王仲良出生于今慈溪匡堰镇,早年投身革命,抗战爆发后一直在苏南从事抗日领导工作,担任东路特委委员、无锡县委书记、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江南行政委员会驻江北办事处主任等。王仲良到三北后先后任浙东军分会委员、“暂三纵”党工委书记和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重视统战工作,很快与普济寺住持炳瑞法师结为知交。炳瑞法师敬慕王仲良的为人和从事抗日事业的壮举,为王仲良及其部下的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甚至将普济寺的山洞秘密也透露给了王仲良和被王仲良派到寺中帮厨、秘密为游击队服务的邱大娘。这个秘密,后来真派上了用场。

    1943年11月的一天中午,中共慈姚县委书记兼三北总办事处民运科长谢仁安,带着通讯员到普济寺向王仲良汇报工作,恰巧王仲良在前一天率领部队去了游源。中午时分,普济寺突遭伪中警队包围。正当谢仁安和通讯员欲冲出去时,被寺中邱大娘拦住。邱大娘把谢仁安和通讯员带到秘密山洞里躲避,成功脱险。

    三五支队经常驻扎普济寺的消息,被日军密探侦悉。1944年1月,日军对姚东地区实施“扫荡”,来到普济寺后,用喷火枪点燃了寺院,大火足足烧了一天一夜,一座名刹就此沦为废墟。

    2018年9月,宁波市、慈溪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桥头镇人民政府联合在普济寺遗址上,矗立起浙东新四军流动驻地旧址标志碑,以便后人铭记历史。

    何克希贺年金仙寺

    金仙寺,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关键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

    1942年8月,中共领导的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在金仙寺成立,连同此前浙东区党委的建立,标志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三北游击司令部由何克希任司令,连柏生为副司令,谭启龙为政委,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司令部成立后,统一整编浙东部队。把主力部队编为三、四、五支队,另设特务大队、新国民兵团、海防中队和警卫中队,次月增设教导队。第一期教导队就在该寺举办,训练学员70余人。金仙寺僧人热情接待这支抗日部队,安排生活住宿,支持开展各项革命的活动,在僧尼中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庵堂寺院也积极响应。

    金仙寺位于今慈溪市鸣鹤古镇,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始名精进庵。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金仙寺。民国18年,弘一法师云游至此,后又3次驻锡。抗战时期,住持亦幻和尚、当家月西和尚等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拥护中共主张,坚决支持抗日。1939年8月,中共慈溪县委得到住持亦幻帮助、支持,在此举办有慈北战时服务大队的骨干、知识青年等60余人参加的夏令营,月西和尚代表全体寺僧发表了拥护抗日的欢迎词。夏令营以军事训练、政治训练为内容,组织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艾思奇的哲学著作,以及抗日游击战争、抗日群众工作等讲义,训练时间1个月,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青年僧人达赞参加夏令营后,复名杨根石,投身革命,后成为解放军的一名指挥员。

    1943年元旦,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何克希、副司令连柏生邀请三北地区各界著名人士在金仙寺举行“新年茶话会”。会上何、连分别阐述了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的经过和国际、国内形势,并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现在的金仙寺经重修后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寺前临湖开阔地带建有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处旧址纪念碑。

    ■资料链接:

    “三北宗教界支持抗战史料馆”简介

    “三北宗教界支持抗战史料馆”建于2019年,位于慈溪市掌起镇洪魏村干竹岭脚。该馆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三北宗教界人士在浙东区党委和三北地委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支持抗战的珍贵史料,图文并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共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展览共分五个部分,分别叙述佛、道、天主、基督等教和民间信仰帮助、支持抗战的故事。其中展示的重要史迹有:“五支四大”大队部驻地伏龙寺、《时事简讯》创办地洞山寺、见证浙东区党委1944年2月作出“坚持四明,巩固三北”重大决策的五磊寺等。该展览由慈溪市新四军研究会与掌起镇党委合作、慈溪公牛集团出资兴办。

    本版图/文由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