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祝家渡老街

    □袁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祝家渡,南有慈江水路,北有萧甬铁路,交通便利,是新桥公社驻地所在,下辖祝东、祝西、祝江等十几个大队,乃方圆几十里内闻名遐迩的重镇,素有“困黄山,坐石步,最要快活祝家渡”的美誉。

    每逢市日,山南山北、河东河西的商贩客户皆慕名而来,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从老街二楼看下去,晴天是一片草帽和黑压压的人头攒动,雨天是一片斗篷、雨伞浮动。

    我记事的时候,公社驻地已迁至三七市,但村里的老街逢农历三、六、九市日依旧繁华。

    祝家渡老街呈“工”字形,由两条横街和一条直街组成,我们村里人称北面的横街为上街头,南面靠江的为下街头。

    凌晨三四点开始,争抢好位置的商贩踩着街上的大石板,发出的“咯噔咯噔”声响,络绎不绝地传到街边的住户家中。五点多,上街头东入口的米厂机器的轰鸣声,彻底唤醒了沉睡中的祝家渡。

    米厂西边挨着几家点心店,早就冒出了烟火味,吸引没吃早饭的商贩。一个大饼夹一根油条,算是一顿丰盛的早点了,稍讲究点的,最多再来一份香浓的咸豆浆。

    点心店前摆满了南北山民们伐来的柴火、自制竹制品(竹椅、淘箩、晾竿等)。横街和直街转弯处有几家咸货海鲜挨着水果摊,五金店和理发店在他们身后隔街相望。

    第二批顾客是背着书包的学生,三五成群地穿过上街头,集聚在点心店前,手里捏着粮票或钱,争前恐后地叫着大饼油条、年糕团,条件好点的到包子铺来份馄饨、包子。

    临江的横街——下街头,当然是靠水吃水,主要都是些江鲜的摊子,有时河埠头还会停着山北人卖大白菜的石船。

    那个时候街上主要都是些家用的什物,以及各类肉摊,大部分蔬菜几乎每家每户都自己种。

    外村的人,近的就过来凑个热闹,买点新鲜;远的都是想好买啥,然后有目的地找摊子。而本村的人,哪怕不买东西,也过来到点心铺里吃碗馄饨,坐一坐,跟熟人拉拉家常。

    街上几乎人手一个菜篮子,有长的短的方的圆的,有竹编的、塑料的。我记得老妈提了一个长方形的,这一头放蔬菜,那一头放荤腥,免得串味。

    街宽不到一丈,两边摆了摊后,中间就只剩下不到一米来宽的走道。每当假期,我就经常跑到同学家的豆腐铺去玩,坐在店里看着街上游动的人流。老妈会顺便让我带上碗,去他家买几毛钱的豆腐。同学爸妈特别热情,有时候,还用油纸包点油豆腐、香干、素鸡让我带回家尝尝。

    约摸九点半左右,赶集的人像退潮一般逐渐散去。卖了东西的商贩,便乐呵呵地数一数这市收入,到信用社把钱存好,仔细地把存折用布包好,放进内袋。

    有时他们也会到下街头的供销社买点百货,如果是女人一起来的,大多会扯点布,买点开司米,到裁缝店做身衣服,隔几市来取。

    时光载着老街,又走过了30年。

    如今,再也没有了市日一说,好多店铺随着老一辈人一起消失在记忆中,买卖都集中到了新建的小菜场里。

    清冷的老街上,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繁华的痕迹,只有理发店还一如既往地敞着那扇掉光了漆的门,街上良久才会有个行人出现,很快便消失在街角。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