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公孙胜便提出了要回蓟州老家去探母参师的请求。那么,公孙胜真的只是想回乡去看视母亲、探望师父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敏感的公孙胜已经从宋江上梁山这一事件中,嗅出了梁山上那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发现了现在的梁山与往昔的不同。所以,公孙胜就选择主动下山,他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而且,离开梁山之后,公孙胜便再也不想回来了。 可以这样说,公孙胜这次的离开,是干净彻底的离开,他不想与梁山再有任何的瓜葛。所以,一回到蓟州老家,公孙胜马上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清道人”,隐居在九宫县的二仙山里潜心修炼。而那个在江湖上流传甚广的“公孙胜”的大名,自此也就成了过往的云烟、曾经的传说。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宋江才上了梁山,那公孙胜就要急匆匆地离开梁山呢?我们觉得,促使公孙胜下决心离开梁山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晁盖的大权旁落。 小说第四十一回,宋江从江州法场成功脱身之后,就打算顺势攻打无为军,杀了黄文炳,以消那心中的无穷之恨。但是,晁盖却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 晁盖道:“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堤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队人马,一发和学究、公孙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仇,也未为晚。” 可是,令人感到诡异的是,作为梁山泊主兼江州劫法场行动总指挥的晁盖,他的反对意见竟然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因为,此时整个行动的指挥权,已经落到了宋江的手里。 只听宋江说道:“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够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 于是,打不打无为军,已不是晁盖这个梁山泊主可以定夺的事情了。晁盖所能做的,只是参不参与这次的行动了。 所以,智取无为军,既报了宋江的私仇,让他痛痛快快地杀了仇人黄文炳,解了心头之恨。更为重要的是,还打出了宋江的威望,让梁山的众头领全都对宋江刮目相看了。可以这样说,智取无为军这一仗,是宋江真正成为梁山精神领袖的奠基之作。 聪明绝顶的公孙胜,也正是从这一仗中,看出了晁、宋两人之间的落差,让公孙胜对今后自己的人生选择产生了疑惑。 何去何从,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随着宋江的上梁山,竟然成了公孙胜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了。 二是宋江的武断做派。 小说第四十一回,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 宋江推辞道:“哥哥差矣!感蒙众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却让不才?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 晁盖坚持道:“贤弟如何这般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 宋江答道:“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 于是,再三推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用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 如果事情只是到此为止,那也就算圆满了。因为,宋江说得也有道理,不管怎么讲,晁盖都应该坐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尽管,宋江尊晁盖坐第一位的理由,只是因为晁盖年长的缘故。 所以,对宋江这样的表态,作为梁山泊元老的公孙胜等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问题在于,宋江接下来所说的那番话,公孙胜听了就别有意味了。那么,宋江的那番话是怎样说的呢? 只听宋江说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众人齐道:“哥哥言之极当。” 宋江说的这番话粗看好像很在理,因为这样安排座位,在当时的各个山寨是种很通行的坐法。王伦也好,晁盖也罢,都是这样做的。但问题是,此时的梁山,如果按照宋江的说法来排位子,那却是怎么看怎么的别扭。 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 各位看官应该知道,这个时候,梁山上总共有四十位头领。除了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这四个大头领,其他三十六个头领,要是按照宋江的说法来坐位子,那么在聚义厅上,会出现怎样的一种场景呢? 那坐在左边主位上的,是晁盖系的旧头领,但是只有区区九位。那坐在右边客位上的,是追随宋江上梁山的新头领,竟然有二十七位之多。 这两厢一比较,双方力量的悬殊,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公孙胜能看不出其中暗藏的端倪,猜不到宋江的心思吗? 三是宋江的别有用心。 更让公孙胜感到不安的,是宋江的别有用心。小说接着写道,座位排定之后,宋江又与众人说起了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那件事。 宋江说道:“叵耐黄文炳那厮,事又不干他己,却在知府面前胡言乱道,解说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不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动刀兵之人,必是三点水着个‘工’字,不是个‘江’字?这个正应宋江身上。那后两句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以此拿了小可。” 那个一向善与宋江唱双簧的李逵,此时便不失时机地跳将起来叫道:“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 各位看官,宋江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说出这么一大段话,其目的无非是想说明,他宋江是上应天命的。这样一来,宋江就把自己的行为既神秘化也合法化了。长于此道的公孙胜,听了宋江的这番言语之后,心里又会作怎样的考量呢? 对此,金圣叹是看得很清楚的,他批道:“妙绝之笔。要知此一番,不是酒席上闲述乐情而已,须知宋江只把现成公案,向众重宣一遍,但抵无数篝火狐鸣、鱼罾书帛之事,无处不写宋江权术过人。” 袁无涯本有个批语,说得也比较到位,只是角度不一样:“述一番有自信自任并坚众心之意。” “抵无数篝火狐鸣、鱼罾书帛之事”,以“坚众心”,这就是宋江要在众头领面前,复述那首童谣的根本目的。 四是宋江的处事态度。 紧接着,宋江又主动聊到了那个战败被俘的济州团练使黄安。 宋江道:“黄安那厮,如今在那里?” 晁盖道:“那厮住不够两三个月,便病死了。” 那么,宋江听了晁盖的回答之后,是什么态度呢?小说原文是这样写的:“宋江嗟叹不已。” 各位看官应该还记得,黄安是在征讨梁山泊时兵败被俘的。这黄安与宋江应该说是毫无瓜葛的。因为,黄安征讨梁山泊的时候,宋江还在郓城县里当押司。 但是,这个与黄安毫无瓜葛的宋江,为什么要对这个梁山败将如此上心呢?公孙胜正是从宋江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看出了宋江与晁盖两人根本性的不同。 晁盖对黄安这样的朝廷败将,是嗤之以鼻的。所以,晁盖对黄安的病亡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而宋江却很看重黄安,听说黄安早已病故了,宋江是“嗟叹不已”,一副十分惋惜的样子。 我们通过小说对黄安之死这一细节的描写就可以看出,晁、宋两人在对待朝廷降将这一问题上,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晁、宋两人对梁山今后的发展思路也是截然不同的。以后梁山的发展路径,就是明证。 凡此种种,都让公孙胜觉得,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必将对梁山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宋江与晁盖之间,也必然会产生不可调和的问题和矛盾。 在梁山上,不只公孙胜一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发现了晁、宋两人之间的矛盾和落差。这个人,就是善于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吴用。具体可以参阅《吴用的心机》一文,在此不赘。 面对宋江上梁山这一极为重要的关口,吴用的选择不是继续拥戴晁盖,而是弃晁投宋,主动投入了宋江的阵营,坚定地站在了宋江的一边。 小说第四十七回,晁盖要杀了把着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的杨雄、石秀两人,而宋江则对晁盖的做法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于是,吴用就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宋江的意见,说道:“公明哥哥之言最好,岂可山寨自斩手足之人?” 这是吴用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第一次公开支持宋江。 但是,公孙胜显然不是吴用。公孙胜的选择不是选边站队,而是毅然决然地离开。 那么,公孙胜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呢?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