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通站的故事

三北四明交通联络站网络示意图

谭启龙何克希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成立致各乡的公函(本件系致石碶乡乡公所)

    通讯、交通方式的迅猛发展,是现代人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70多年以前,在通讯、交通工具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如何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护送重要人物的呢?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地方党组织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交通联络站应时而生。

    交通站的起源和作用

    交通站,全称叫交通联络站,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是根据地军队、机关的命脉。它的任务主要是:护送军需物资和来往人员,为来往人员安排膳宿;传递情报、密件信息和报纸;确保与主力部队的联系等。一个一个独立的交通站,组成一个网络,上面有交通联络总站。浙东抗日根据地曾经有三北联络总站、四明联络总站,后来合并为交通联络总站,归浙东区党委对敌伪工作委员会管辖。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最早出现于三北。浦东部队南渡来到三北后,人生地不熟,口音也不一样,很容易被识别,稍不留意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因此迫切需要有当地人作向导,提供引路、安排宿营等各种方便。交通联络站就这样出现了。开始是单个的,后来为了需要逐步扩展,几个点连成一线。最早一批交通站是作为畅通浦东与三北、与四明山一线的联络枢纽而存在的。1942年随着华中局派往浙东干部的逐渐增多,在萧甬铁路旧基以北的桐岭、茅山岗、洞底张一带小山村里,建起了三北交通联络总站。这里既隐蔽又交通便捷。交通站的工作人员,大都是14至16岁之间、土生土长的姑娘和小孩,对当地山区的道路非常熟悉,能爬山、能涉水,吃得起苦,不怕辛劳。当时三北的日伪据点星罗棋布,姚江两岸碉堡林立,敌人的装甲车、巡逻队日夜穿梭。交通员们为了完成任务,必须机智过人,对于危险和困难都能应付自如。

    三北交通总站

    当时三北总站开辟了东路、南路、北路三条线。东路通向宁波市区;南路跨越姚江、经十五岙沿江联络站,抵达梁弄横坎头;北路连接余上地区。还有一条线直达浙东海口古窑浦,连接海上通道,是由苏中、浦东到三北的主要通道和进出口。

    写情报、送情报,看似简单,其实十分凶险,弄得不好,人命关天。为了保密和安全,凡重要密件,禁止写真实地名、人名,一般由总站负责人口授给交通员。纪律很严明,只准单线传话,不准相互交流、传播。交通员执行任务时,要乔装打扮,眼观六路,时刻警惕。交通员要吃得了苦,不分昼夜,不避寒暑,爬山涉水,风餐露宿。那些负责与部队联络的交通员更辛苦,晚上跟随部队行军,白天即返回总站汇报。遇到日伪军“清乡”、“扫荡”,总站要天天流动,把机密文件和手榴弹等武器捆在一起,装进小船并隐蔽到河沟里,随时准备同归于尽。

    慈溪桥头镇万岙村、鸣鹤镇的下张,是三北总站下面的站点之一。据慈溪离休干部任志水回忆,他15岁就当了交通员,每天要走很多很多的路,少则50里,多则100里,鞋磨破了就光脚走,脚底冒血泡是常有的事。有一次要把一份特急信件送过姚江去,半路上遇到日军封锁,姚江上又有巡逻的汽艇,他急中生智,设法弄到一条小船躲进小河叉,才化险为夷。还有一回,他完成任务回来,总站人去楼空,一点痕迹和消息也没留下。他躲到附近一户人家的牛厩里过夜,半夜遇敌人查夜,谎称是看牛的小孩,才躲过一劫。据余姚离休干部朱清堂回忆,他13岁当交通员,是“红小鬼”。有一次去洪魏送《时事简讯》,在白洋湖附近遇上日本鬼子,他把报纸塞进草堆里,自己混到耘稻田的农民队伍里,等鬼子过去后再把报纸送到目的地。有一个夏天,他要把秘密文件送到五磊寺,半路遇到伪军检查,他把文件塞进石缝,自己跳进湖里假装洗澡,躲过敌人以后再把文件送到目的地。

    营救台属党组织

    往往为了特殊的需要,建临时交通站。1942年10月,台属党组织遭破坏,一些已经暴露身份的干部急需转移到四明山。三东地区特派员吕炳奎奉命去奉化,与奉化特派员詹步行一起,设法组织台属党组织的干部撤离。从台州经过宁海前往四明山,需要穿越鄞奉敌占区,而奉化尚田是必经之路。当时在奉化尚田建了两个交通站,一个设在尚田最热闹的丁字路口,租用两间民房,以开山货店为掩护,由台属党组织派来的党员罗德生当老板;另一个设在离尚田以北有5里路的龙潭村,由一对地下党员夫妻负责。当时派了两个交通员,他们先把台属党组织的干部接到尚田,后转送到龙潭村,再由龙潭村的交通员护送到四明山。为了安全,护送行走的路线不固定。有时从尚田到宁波江北岸,转乘余姚小轮船,或绕过宁波西门,经鄞西上四明山。有时从尚田经鄞江桥、樟村、密岩,沿山路上四明山。这两个交通站共工作了5个月,接送台属党组织的干部30多人。任务完成后,两个交通站随即撤销,交通员也迅速撤离。台属党组织的特委书记刘清扬,就是那次大撤离行动中,离开台州到达四明山的。

    四明交通总站

    四明交通总站比三北交通总站建得要晚一些,是随着部队挺进四明山而逐步建起来的。开始是在陆埠十五岙村建了交通站,梨州乡、白华桥各有一个点。1944年扩大为四明交通总站。总站下设各县县站,区设区站,形成一整套有系统的联络网。姚南县站设在梁弄左溪乡,慈南站设在陆埠车厩一带。鄞奉县站设在鄞县樟村,黄建英当过那里的站长。黄建英,鄞州甲村人,解放后曾被誉为棉花姑娘,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上世纪80年代任宁波市委副书记。

    曾经是陆埠十五岙村交通站站长的翁惠珍回忆,有一次,她跟一个老人一起去送一份重要情报。老人挑一副担子,前头篮子里放几条带鱼,后面篮子里放一些山货,好像父女走亲戚的样子,通过了逍林敌封锁线,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当时,交通员都用代号接头,代号经常要换。遇到情况紧张,交通员之间就互不见面,把要送的情报放在预先约定的桥洞下面或石头底下,然后一站一站地接力传送,以保证安全。

    三北与四明山有姚江相隔,随着来回交通的频繁,地下交通在姚江上架起了秘密“桥梁”,沟通姚江两岸来往。鄞西歧阳后山村后山渡口实际就是个交通站,交通员的公开身份是渡工,主要任务是运送路经后山渡前往四明山或三北的重要人物和军需物资。

    鄞慈县交通站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东经过芝林、大隐直达鄞西平原,向西翻过几座大山到达袁马、陆埠。交通联络站,活动区域是固定的,本站只负责区域范围内的联络工作,超出此范围就由别的交通站负责。一站一站像接力赛一样,如果路途遥远,风险和不可预测因素就会增多。1942年的时候,宁波特委要与在温州的省委接上头,联系一次,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1945年夏,浙东抗日根据地已经将三北、四明、淞沪、金萧连成一片,三北交通总站与四明交通总站合并,改为四明交通联络总站。1945年9月主力北撤以后,交通站完成历史使命。

    (本版图/文由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