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成就新世界

宁海葛家村的美丽蝶变

葛家村成了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实践基地。

    【开栏的话】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为充分反映宁波各地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生动实践,今天起,本报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调研小组蹲点基层,通过一个人、一个村、一座桥、一条路等,小切口展现宁波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故事,解读宁波各地的幸福小康样本。

    9月19日晚上8点半,一场名为“艺术成就美丽新世界”的网络直播正在进行,南开大学吴立行、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东华大学陈庆军、山东师范大学刘东峰4位志趣相投的设计学者在线上直播,分享艺术振兴乡村背后的故事。而在这场直播中,不时被学者们作为典型案例提及的小山村,叫葛家村。

    曾是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山村

    葛家村离宁海县城30多公里。在2019年之前,算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山村,虽然有着1200多年历史,但没特色、没优势、没潜力,是地地道道的典型“三无”村。这几年,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留在村子里的几乎都是老弱妇孺。建起的新房光鲜亮丽,但看不见的拐角处垃圾堆积,久不居住的老房子破败陈旧,村容脏乱差……

    然而,就这样一个不出色,甚至算得上“后进”的小山村,却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网红村”。换上“艺术”新装,远近乡镇纷纷上门取经;村民成了乡建艺术家,走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讲堂为大学生上课,被其他乡镇争抢着去做艺术顾问;今年8月,他们中的13人前往遥远的黔西南大山,将葛家村的经验传授给布依族老乡。

    村子火了,村民富了,而见证这一系列改变的,正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丛志强。

    原来农民也可以 成为艺术家

    2019年4月,丛志强带领3名研究生来到葛家村,从最初在村里转悠被村民暗地里相互提醒“这可能是个骗子”,到被村民争相请回家“把脉”艺术改造,一期12天的艺术赋能行动,将村民内生动力激发。

    “原来处处都是艺术,原来农民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被具象化渗透在葛家村的角角落落,一期改建做好,村民主动做起了第二期、第三期。40多个共享空间,300多件艺术品,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群乡建艺术家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网红村”。

    村民叶仙绒在家开起了美术馆,成了小有名气的“叶馆长”,几乎天天都有人上门参观;葛品高把自家二楼50多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了乡间图书馆,还把老宅打造成一家酒吧,既能保护老宅又能赚钱。

    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葛家村的蝶变,不在于村庄艺术化,核心是村民赋能乡村。

    葛家村经验 正向其他村推广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最开始的理念,就是希望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审美力,以村民为主体,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培养一支本土队伍。”丛志强说。如今,“葛家村经验”给丛志强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境界,“把农村广阔天地作为课堂,让艺术回归生活,乡村大有希望。”

    目前,丛志强正在思考葛家村的设计升级,“做产业、做品牌、做服务”。而宁海县也正将葛家村的经验在其他村庄进行推广。

    就像在那场“艺术成就美丽新世界”直播中,网友“水星”留言的那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念更新了,示范引领了,村民的激情唤醒了,美好生活还会远吗?

    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蒋攀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