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奋力冲刺六连冠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里老人“闲得慌” 村里老人“闷得慌”

“银巢”通过组织“老骥行动”实现双赢

城里老人志愿者将便民服务送到农村。

    “我们的简笔画课程马上就要开始咯,今天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会儿还要教大家三字经,所以请尽快入座……”

    到乡村授课,是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繁裕社区的薛燕芬最高兴的事,这位78岁的老人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能在退休后发挥余热,与鄞州区银巢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银巢”)的志愿者们一起为大家授课,她觉得很有意义。

    像薛燕芬这样的老人有450多位,他们通过“银巢”的组织,在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乡村老人服务的同时,也让自我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实现了双赢。

    城里老人

    送表演、送活动、送技能、送文化给乡村老人

    “银巢”做过调研,发现眼下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较慢,缺乏专业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和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因此农民的文化生活很单一;而城镇很多受过良好教育或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在退休后突然变得无所适从,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这边有需要,那边有技能,两者刚好互补,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让城镇老人送表演、送活动、送技能、送文化到乡村呢?一方面可以将这部分城镇老人的技能再度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生活。”项目负责人于佳铭说起了初衷。

    2017年底,“银巢”与第一批有一技之长且有精力、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社区老年人们进行沟通,进展很顺利,首批服务很快便送到了姜山镇姜山社区。

    那一次,两边的老人通过现场一对一教授戏剧课,首次尝试效果很不错,完全没有冷场。对于专门来访的城镇老人,村里的老人们也很热情。于是,“老骥行动”这一志愿服务项目有了雏形,“银巢”开始做更多的尝试。

    服务内容扩展成

    助老类、便民类、乐活类三大类

    “我们考虑提供相关的医疗、文化结对服务,通过把城市的高知老年人转化成老年志愿者,将城市里的服务输送到乡村,以老年节目表演、健康主题讲座、文艺兴趣课程教学、理发、修脚、义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尽可能提升村里老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幸福感。”于佳铭告诉记者。

    一路发展下来,逐渐形成了助老类、便民类、乐活类三大类服务内容,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合作单位加入进来:助老类,一些提供牙科、眼科、肛肠科等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主动提出合作;便民类,有理发、配钥匙、磨刀、修车、缝纫等技能的人群也来了;乐活类的服务内容上,以“银巢”本身团队为主导,安排一些诸如绘制环保袋、打乒乓球、元宵送汤圆、端午送香囊等活动。

    实现了

    “双重公益+双老文明”

    下应街道东兴社区居民陈蒙伟,正是其中一个老年志愿者。肢体有些残疾的陈师傅,此前一直在社区摆摊修理自行车、电动车、小家电等,也时常帮社区做一些事。“银巢”与陈师傅沟通,问他是否愿意跟随志愿者团队为乡村老人服务,并支付他一定的交通、物料、餐费补贴等。陈师傅当即答应了,去年,他去了6个乡村,为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修车、补胎、修理小家电等各式服务。在其中一个村,光自行车他就修了七八辆。

    5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曲桂华居住在下应天宫庄园一带,因为会面塑这门手艺,曲桂华与“银巢”一拍即合。去年秋天,她曾到姜山镇的一个社区教老人们做面塑,作为主讲老师,她对于课程的内容娓娓道来,边上还配备了两名大学生志愿者发放物料,20余名当地老人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银巢”团队到乡村为老人过生日,也会提前请曲桂华用面制成寿桃,带给当地老人。

    于佳铭算了算,从2017年底项目落地至今,“老骥行动”已经走进10多个乡镇,受益对象突破10000人次,老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参与度,而那些乡村老人的文化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也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双重公益+双老文明”的创新志愿模式。

    记者 朱琳

    图片由“银巢”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