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会+人社+法院”调裁诉三者对接

宁波化解劳动纠纷 力推“全链式”新解法

金牌调解员谢宇国在工作中。

迟从民(右一)在接待职工劳动争议咨询。

北仑区职工服务中心,是职工们的“娘家”。

    工会出面调解、劳动人社仲裁、法院进行起诉……这样的三条路,能不能“三合一”,让职工维权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目前,宁波正在尝试针对劳动争议的多元化联动化解机制。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11地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宁波被列为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

    记者从市总工会了解到,自被确定为试点地区以来,宁波积极探索劳动争议调裁诉对接试点工作,有效构建法院、人社、工会三方调裁诉对接格局,打造“全链式”劳动关系矛盾化解机制,基本实现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程序衔接、制度融合的试点目标。

    目前,全市10个区县(市)均联合下发对接实施方案,市本级和10个区县市均在仲裁院设立了调处对接工作室。两级法院、仲裁委在裁诉前、裁诉中,以委派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等三种方式,采取依托线下对接工作室及线上浙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络平台、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ODR平台)、浙江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将各级仲裁院、法院处理的适合工会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直接移交工会先行调解,实现高效“案结事了”。

    去年11月以来,全市共移交328件劳动争议案件,成功调解266件,调解结案率为81%,在柔性化解劳动争议的同时,也减轻了仲裁院、法院办案压力。

    劳动争议调处,一直是工会工作的重点。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已建工会的规模企业共有9302家依法建立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市级调处工作室20家,县级调处工作室31家。根据推进工会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室建设“2050”三年计划要求,宁波将继续在村(社区)、乡镇(街道)、产业集群发展规模较大、行业特色明显、小微企业密集的区域建立工会劳动争议调处室,按照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力争在2021年底建成20家市级和50家区县(市)级调处工作室,并向“小三级”工会延伸。

    A.

    记者走访

    劳模领衔调解 法院盖章调解书,更放心了!

    今年6月的一天,小王和十几名工友走进了北仑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我们在这里干了五六年,现在企业搬迁要去另一个地方,离家远了,咱们不去的人可以结束用工关系拿一些赔偿款吗?”第一次遇到劳动争议,该怎么走程序,工友们心里都没底。

    接待他们的工作同志在了解了案情后,给小王他们出具了一份由北仑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案前调解建议书”。跟着建议书上的地址电话,小王他们来到了就在隔壁办公的北仑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进行案前调解。

    受劳动仲裁委托,工会接手了这起劳动争议调解。迟从民是调解中心的负责人,他还有个身份,是宁波市劳动模范。

    在认真了解了每一位职工的就业年限、自身情况、劳动合同内容后。排除掉超龄员工、违纪违规可直接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外,还剩下10人需要走进最终的调解程序。遣散赔偿共计30多万元。

    “遣散费,我们认。但一下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对着迟从民,企业老板也有话说。员工们一听,这可坐不住了。

    老板答应延迟一周给付赔偿款,迟从民给就在调解中心同一处办公的法院相关人员打去了电话,“我们这里调解好了一个案子,需要司法确认。”看着调解协议书上加盖了北仑区人民法院的红头印章,这下,员工们才彻底放心了。

    B.

    “调裁诉”变分散为融合 开辟大调解工作新格局

    “调裁诉”虽然是个新词汇,但在北仑,人们对它并不陌生。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北仑就成立了由区总工会牵头,区劳动、区司法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区劳动争议仲裁院和区总工会维权中心也统一入驻联合调解中心,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劳动争议调解职能予以集中。

    “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当地有部分企业破产,各类劳动争议极速增多。为了应对职工们的劳动争议维权,八个部门联合成立了联合调解中心,把各方职能和服务‘化零为整’。”迟从民告诉记者,当时调解中心仅6人工作团队,一年里要接待1300多人的咨询投诉,立案调解的多达900多件,最多的一个月调解完成了240多件。只要开门,迟从民的办公室里永远有人坐着,每天光喝水就要好几壶,不然喉咙吃不消。

    设立了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效果还真挺好。有统计显示,2011年信访量下降70%,仲裁案件减少了40%,法院起诉减少了20%,不少劳动争议在调解阶段成功和解。

    今年7月,随着调裁诉对接机制的出台,北仑区又进一步促进与人社、法院在人员、机制、信息等方面的融合共享,构建了“调解-仲裁-诉讼”的工作闭环。依托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平台优势,建立区调裁诉对接工作室,实现了工会、法院、人社三位一体、集中办公、关口前置,有效解决了调处资源分散各处、多门受理、相互牵制的矛盾,形成维权、调解、仲裁、诉讼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新格局。

    C.

    金牌调解员扎根街道社区企业 职工维权方便快捷

    今年56岁的谢宇国是北仑大碶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省级优秀调解员,同事们更喜欢叫他“大碶一块宝”。丛2004年从事调解工作至今,他每年都要调解100多个劳动争议案件。大碶街道有35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老谢的手机电话,对企业和员工基本都是公开的,随时可联系。

    前两天,一个绿化修剪工找到老谢,他在一次操作中从树上摔了下来造成腰间肋骨多处骨折。“十多年做调解,我基本一看伤情就知道是几级”,老谢炼成的这副火眼金睛让人不得不服,事后很多工友花费大量时间去多方鉴定,拿回来的结果都是老谢当初的定论。对这个案子,老谢说,八级伤残,咱们参照这个标准来谈吧。

    对方企业老板和员工都没吭声儿,点了点头,原来他们之前都已各自去了解过,专家说的和老谢一样。“这样的调解公平公正的,我心里服气,”调解结束之后老板说。

    在北仑,像老谢这样的调解员,还有很多。在北仑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北仑区总工会打造了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职工维权服务队伍,进一步完善了区、街道、社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和分中心、站的建设,依托三年职工阵地建设的推进,加强了企业内调处工作室的建设。目前,全区10个街道都建立了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分中心,19个社区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服务站,全区共有各级专兼职调解员1400余名,实现了劳动争议关口前置、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构起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第一道防线”。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王志勇 郑颖思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