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老母亲到镇海法院澥浦法庭起诉儿子,要求其支付赡养费。谁也想不到,这个案子最后的结局是:母子二人从互诉委屈,到抱头痛哭,再到冰释前嫌,最后拍下这个家庭的第一张全家福。 刘红莉是这个案子的调解志愿者,她说:“我和在场的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最后案子撤诉,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担心“赢了官司,输了亲情” 选择“诉调对接” 法庭庭长表示,这个案子直接判决,结果毫无悬念,母亲会胜诉。但是,案子判决后呢?这对母子之间恐怕也只剩下赡养费了,他们的关系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所以,为避免“赢了官司,输了亲情”,法庭把这个案子移交给澥浦司法所,在澥浦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进行“诉调对接”。 中心受理后,特别邀请了这个案件的原定陪审员刘红莉作为特邀调解员。刘红莉欣然接受后,多次与母子二人进行电话沟通,发现双方心里都有着数不尽的委屈和无奈,母子多年来几乎零沟通、不来往,最终发展到“对簿公堂”。 母子都不愿意见面 调解员说服他们迈出这步 调解过程中,让刘红莉感到最困难的是,双方都不愿意见面。儿子说:“支付赡养费可以,法院怎么判我就怎么付,只要不见面。”母亲也说:“只要把赡养费给了就行,不需要见面。” “第一步,就是要说服这对母子见面。”刘红莉说。 “你母亲虽然没有养你,但总归是她给了你生命,血浓于水,你不能一点亲情都不念!” “你如果只要赡养费而伤透了儿子的心,那有没有想过百年之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就这样,经过多次劝说,这对母子终于愿意接受当面调解。 母亲雷大妈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出现,71岁的她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脸上沟壑纵横,饱经风霜。47岁的儿子张师傅看起来不善言辞。他们来自安徽,张师傅在宁波打工多年,目前与妻子以及两个儿子在澥浦定居。 多年来藏在内心的委屈 都是第一次跟对方说 见面后,母子二人开口便倾诉起自己这么多年的艰难和委屈。 张师傅说,自己身世可怜,母亲在他2岁左右就离开了家,等到他16岁才回来。14年里,他没有得到母亲一点衣食住行方面的照顾,对母亲的情感也是一片空白。 尤其是他9岁以后,父亲外出打工,留他一人在家独自生活。他一个人经常吃着半生不熟的饭菜,喝着已经生了青苔的水;衣服烂了没人补,大冬天浑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那些年,他吃尽了酸甜苦辣,受尽了冷嘲热讽。“而我的母亲又在哪里呢?” 张师傅16岁时,母亲回归家庭,然而缺失的母子亲情却无法弥补。18岁时,张师傅辍学外出打工养家。之后,张师傅娶妻、生子,并于2004年来宁波打工、定居。 其间,他的小家庭也经历了各种灾难:他本人曾因车祸受了重伤、在工厂做工中了毒;妻子宫外孕;小儿子体质不好,长期看医生……而母亲在他困难的时候,从没有帮衬过他,家里11岁的小儿子甚至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奶奶是谁。 张师傅说起这些委屈,几次失声痛哭。 雷大妈不停地抹泪,心疼儿子辛苦。她也开始倾诉她一生的不容易。原来雷大妈的婚姻是父母做主,后因家庭变故,她不得不离开了丈夫和年幼的儿子。直到14年后,才得以回归家庭。对于儿子,她有点无措,也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弥补,于是母子俩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张师傅听到母亲说起这些年的身不由己,也不禁潸然泪下。 丈夫去世后,雷大妈一直跟着小女儿在宁波生活。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就希望儿子能与两个女儿一起分担赡养费用,但不知道如何与儿子沟通,最终走到了“对簿公堂”这一步。 母子冰释前嫌 拍了第一张全家福 母子关系开始解冻,大家穿插其中进行调解,双方很快就赡养问题达成一致。雷大妈主动提出,安徽老家的旧房子留给张师傅,还让调解员写下来。张师傅则表示,老家的旧房子他会出钱去修,然后出租,租金都给母亲;赡养费会另外照付,母亲以后如果生病什么的,他也会来照顾。 看着一家人抱头痛哭,刘红莉和庭长李国勇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调解结束时,刘红莉发现这是这个大家庭第一次聚得这么齐,于是让张师傅把两个儿子也接了过来,给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这也是这个家庭的第一张全家福。 记者 殷欣欣 通讯员 曹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