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 吴玉涵 |
□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在宋江上梁山这一重要关口面前,吴用他作出的选择是弃晁投宋,主动站在了宋江的阵营里。但是,公孙胜的选择却是果断地离开梁山。那么,公孙胜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呢? 因为,公孙胜明白,在晁、宋之间他不选择站队,而是选择离开的做法,既不会得罪了晁盖,也不会交恶了宋江。所以,相对于吴用来说,公孙胜的做法就在梁山留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公孙胜既然想要脱离梁山,可是在回蓟州的路上,还要同杨林备说晁、宋两人招贤纳士的义举,并且还要亲自写信举荐杨林上梁山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举动了。做事不做绝,这就是徘徊在入世与出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之间的公孙胜的聪明周全之处。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又要问了,既然公孙胜主动与梁山断绝了联系,那么,后来公孙胜为什么又要出山去帮助宋江呢? 公孙胜的出山,其实并不是公孙胜的本意,而只是师命难违的缘故。因为是罗真人要他下山去帮助宋江的。 上文我们已经讲过,离开梁山之后,公孙胜确实是想彻底断绝了与梁山的联系。所以,他才会隐姓埋名,改名叫做“清道人”。但是,公孙胜想断了与梁山的联系,梁山却并没有忘了公孙胜。因为梁山不能没有了公孙胜。 小说第四十四回,宋江与晁盖、吴用并众人闲话,又说起了公孙胜。 宋江道:“我等弟兄众位今日都共聚大义,只有公孙一清不见回还。我想他回蓟州探母参师,期约百日便回,今经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来。可烦戴宗兄弟与我去走一遭,探听他虚实下落,如何不来。” 于是,戴宗就前去蓟州走了一遭。不过,因为公孙胜已改了名字,所以戴宗此行毫无收获。 小说第五十三回,宋江因为破不了高廉的妖法,心中十分的忧闷。吴用就对宋江建议道:“要破此法,只除非快教人去蓟州寻取公孙胜来,便可破得。” 于是,戴宗、李逵他们两人就奉了宋江的将令,千方百计地寻到了公孙胜的家门口。但是公孙胜却以要赡养老母、师父罗真人不会同意为借口,当场拒绝了戴宗、李逵的请求。 为了说动罗真人,戴宗就向罗真人详细介绍了梁山的现状,诉说了晁盖、宋江他们仗义疏财、替天行道,及誓不损害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义夫节妇等等梁山泊的许多好处。罗真人听了很是高兴。 于是,戴宗再三恳请罗真人道:“小可端的来的多日了,高唐州军马甚急,望乞师父慈悲,放公孙先生同弟子去救哥哥宋公明,破了高廉,便送还山。” 罗真人道:“我本不教他去,今为汝大义为重,权教他去走一遭。” 然后,罗真人就对公孙胜说道:“我有片言,汝当记取。” 公孙胜向前跪听罗真人指教。 罗真人道:“吾今传授与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你的老母,我自使人早晚看视,勿得忧念。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 罗真人所说的那八个字,便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公孙胜拜受了诀法,便和戴宗、李逵一起,拜辞了罗真人,下山来助宋江了。 从小说的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推知这样三件事情: 一是,公孙胜从来都没有对罗真人讲过梁山泊保国安民、替天行道的实情。 所以,当戴宗、李逵两人前来拜谒罗真人的时候,罗真人才会说出这样颇有意味的话:“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并且,还当场拒绝了戴宗想请公孙胜下山帮宋江破高廉妖法的请求:“二位不知:此非出家人闲管之事。汝等自下山去商议。” 因为,在罗真人的眼里,公孙胜在梁山,就如同行走江湖一样,是处在火坑之中的。现在,公孙胜好不容易离开了梁山,跳出了火坑,又何必再去重蹈那覆辙呢?所以,罗真人是明确反对公孙胜再回梁山的。 二是,罗真人明白了宋江的心思。 经过与戴宗的一番长谈,罗真人方才了解了梁山的种种忠义之举,于是罗真人对梁山的事业刮目相看了。 所以,罗真人最后才会以大义为重,不但告诫李逵“你从今已后,可以戒性,竭力扶持宋公明,休生歹心。”而且同意公孙胜再次出山,去扶佐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甚至在临行前,还专门向公孙胜传授了一套五雷天罡正法,作为扶佐宋江的秘密武器。 三是,罗真人与公孙胜约定了归期。 罗真人虽然同意公孙胜出山去扶佐宋江,但是罗真人却与公孙胜约定了归期,那就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而且,还再三叮嘱公孙胜“休得临期有误”。 后来,小说第八十五回,宋江在征辽途中,与公孙胜一道专门去紫虚观拜谒罗真人。那罗真人又对宋江说起了公孙胜的归期。 罗真人道:“若(公孙胜)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贫道,却不见了弟兄往日情分。从今日跟将军去干大功,如奏凯还京,此时相辞,却望将军还放。一者使贫道有传道之人,二乃免他老母倚门之望。将军忠义之士,必举忠义之行。未知将军雅意肯纳贫道否?” 这公孙胜的归期,便是功成回到东京汴梁之时。 罗真人法旨所谓的“逢幽而止”,这“幽”当指辽国幽州;所谓的“遇汴而还”,这“汴”当是东京汴梁。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要说了,那罗真人的法旨为什么只讲到征辽,却没有涉及平田虎、王庆的情节呢?这罗真人的法旨显然是有缺陷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误解了《水浒传》小说的流传史了。 因为平田虎、王庆的情节是《水浒传》小说在流传过程中,为后人所另加的,所以罗真人的法旨没有涉及平田虎、王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对此,马幼垣先生在《水浒论衡》一书中有明确的论断:“我不相信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简繁孰先的问题,但是我相信田虎、王庆部分是后加的,意指不论简繁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两部分应比简本中招安以前任何故事为晚。田虎、王庆这两部分,也该是写于不同时候,有先后之别的。这些都可以从情节和人物的安排找到证明。” 而那金圣叹为了腰斩《水浒传》,索性就大笔一挥,把罗真人“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字法旨简单地给一删了之了。 公孙胜遵照罗真人的法旨,重回梁山之后,不但帮宋江破了高唐州,还在芒砀山降了混世魔王樊瑞,在梁山泊安排了石碣受天文。然后,又随着宋江征辽,平田虎,平王庆,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公孙胜最终还是离开了梁山。 小说第一百十回,在东京汴梁,宋江他们因平定王庆有功,受到了朝廷的封赏。第二天,公孙胜就来到中军帐内,向宋江等人辞行。 公孙胜道:“向日本师罗真人嘱咐小道,令送兄长还京之后,便回山中。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宋江见公孙胜说起前言,不便反悔,不觉潸然泪下,便对公孙胜说道:“我想昔日弟兄相聚,如花始开;今日弟兄分别,如花零落。吾虽不敢负汝前言,心中岂忍分别?” 公孙胜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 宋江再三挽留不住去意已决的公孙胜,便设宴相别。席上,众兄弟个个举杯,人人洒泪。 公孙胜是梁山一百单八个好汉中,第一个离开梁山归隐山林的人。公孙胜的离去,给原本已日趋肃杀的梁山更增添了一笔浓重的寒意,使得那份笼罩在梁山众兄弟心头的失落、无望、灰心的感觉越发的浓郁了。公孙胜的离去,对梁山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损失。但是,对公孙胜自己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狼心狗幸滥居官,致使英雄扼腕”(第四十九回),可以这样说,公孙胜的归隐,已经预示了梁山泊的悲剧命运。因为,在那样一个“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李卓吾语)的社会里,只有归隐山林,才是最好的选择。 那个在晨曦之中穿着麻鞋背着包裹孑然一身飘然北归的公孙胜,他是孤独的,却是清醒的,也是庆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