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自《新浙东报》版画作品《送茶》 |
 |
1943年8月《时事简讯》报道:三北游击队帮助农民收割早稻。 |
浙东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从初创到巩固、壮大、发展,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和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浙东抗战胜利得益于人民群众无私的奉献和帮助,正如谭启龙所感慨,“根据地军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令人终身难忘。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养育了我们,养育了革命”。 三大纪律十项注意 多少年来,老百姓一见到穿军装、背枪支的人,都会吓得如同大祸临头。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自1941年南渡杭州湾以来,很快获得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原因在于这是一支人民的武装,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亲密无隙、如同鱼水。 蔡群帆领导五支四大于1941年6月16日率130多人南渡杭州湾抵达三北。部队刚进村时,老人们加紧关闭门窗,小孩嚎啕大哭。当晚,当地伪保长设宴邀请部队前往,部队首长拒绝了。部队出钱从老百姓那里买米、买柴,自己挑水做饭,战士就在大树下、屋檐边休息,不随便进民房。消息传开,群众对这支部队立刻刮目相看。 浙东游击纵队这支抗日武装,其纪律严明是出了名的。政治部主任张文碧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战士执行的是《三大纪律十项注意》。三大纪律:一服从抗日救国纲领,二服从命令听指挥,三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十项注意:一上门板、捆稻草,二房子扫干净,三进出要宣传,四说话和气,五买卖要公平,六借东西要还,七损失要赔钱,八大便找厕所,九洗澡避女人,十不杀俘虏、不搜腰包。这些纪律条文极为细致,连士兵借宿民房时上门板、捆稻草都有严格的规定,真正做到秋毫无犯。当时正逢杨梅成熟季节,部队行动经过杨梅林,战士们虽然眼红嘴馋但无一私摘。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部队遇到困难时,就主动给予帮助。开始时,部队给养困难,棉被一时供应不上,几个战士合用一条还不够。老百姓知道后,主动给战士们准备了好多棉被,还主动为部队当起向导,及时提供消息情报。被誉为“三北第一仗”的相公殿战斗胜利,就得益于当地群众提供的情报。 杜徐岙村民拼死保军需 杜徐岙村,深处四明山腹地,仅200多户人家。这里曾是我军后方机关的驻地,储存了大量棉衣、布匹、通讯器材、战斗旗号、银元等。 1943年底至1944年6月,国民党顽固势力奉蒋介石命令,纠集地方武装对四明山进行军事围剿和政治清剿。我抗日武装在奋力抵抗的同时,为避其锋芒,主动撤离到四明山外围坚持游击战争。四明山区一度处于白色恐怖中,杜徐岙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司令部供应部材料股股长郭雪聪受命留守,组织当地群众保护这批军需物资。村民们自发到大山中找好储物地点,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各人带上自己的扁担、绳子、竹筐、麻袋、竹篾、稻草等工具,白天黑夜不停搬运物资。为了不让棉花、布匹受潮,每个包下面都垫着树枝、稻草和柴草,很快就把所有物资藏匿起来。 围剿四明山的国民党顽军来了,到处烧杀抢劫,到处搜寻物资下落,并悬赏5000大洋抓捕郭雪聪。小山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许多村民的家被抢了、被烧了。村民们面对围剿部队官兵的拷问,没有一个人透露消息。有一次,那些顽军官兵发现了藏匿在树林里的郭雪聪和20多个妇女,追问三五支队、郭雪聪的下落,威吓不交出来就打死你们。面对子弹哗哗上膛的枪口,没有一个人吭声。突然,有顽军士兵就近抓住郭雪聪逼问。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大娘站出来把郭雪聪拉到自己的身后,说:啊呀,这是我的外甥女,从陆家埠逃过来的。就这样,郭雪聪在大娘的掩护下脱险。郭雪聪的交通员袁凤娣,才16岁,袁马村人。她在家里被顽军抓住,经受住了严刑拷打,一口咬定自己是老百姓,没有透露郭雪聪的行踪和秘密情报。 有一天,顽军突然包围小村庄,郭雪聪情急之中躲进了一户人家。这家男人不久前被抓壮丁,就剩大嫂和一个13岁女儿相依为命。那大嫂认出是郭雪聪,就立即把郭藏到了茅房后面。第二天凌晨,顽军士兵闯进了这户人家,到处搜寻没有结果,最后把那13岁的女儿糟蹋了。天亮临走前,郭雪聪对小姑娘说,总有一天要向这群野兽算总账,我们的部队一定会回来的。 郭雪聪后来在回忆文章中深情地说:多好的群众啊!在关键时刻,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部队的同志和物资。在国民党顽军疯狂的围攻、搜查、抢劫之下,杜徐岙的群众坚持斗争几个月,使大批物资完好无损。 四明山妈妈 翁大花,四明山中洪山乡裘岙村的一位村妇,1945年5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裘明星,相夫教子生活平静。这年7月,谭启龙与夫人严永洁生了二儿子谭大凯,因严永洁身体不好,奶水不足,翁大花就自告奋勇当了谭大凯的奶妈,一个人喂养两个孩子。到了九十月间,部队主力和地方干部奉命北撤。谭大凯的哺乳遇到了难题,若随父母北撤就断了奶水,若留下必与父母分离。就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翁大花做通了丈夫的工作,毅然断了自己孩子的奶,把儿子交给丈夫看管,自己跟着严永洁去了无锡老家,以便给谭大凯喂奶;后来辗转跟随到了苏北。翁大花走后,杳无音信。裘明星5岁的时候,宁波解放了。就在父子俩盼望翁大花早日归来的时候,得到的却是翁大花已经病故的消息。从此谭翁两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后谭启龙曾把翁大花的丈夫与儿子接到杭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谭启龙带着儿子谭大凯来四明山认亲,要他永远记住四明山妈妈的养育之恩,永远记住四明山还有裘明星这么一个亲兄弟。现在的裘岙村有一座塑像,就是翁大花的形象,“四明山妈妈”五个字由谭大凯所题。 血浓于水的故事,在浙东抗日根据地何止翁大花一例。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当年生下一个女儿,一直寄养在慈溪一户农家,繁忙的军务使得他根本无暇照顾自己的女儿。北撤的时候,才匆匆叫人带走。政治部主任张文碧1942年7月赴浙东时,跟随同行的夫人王唯当时正怀孕,后来生下的儿子取名叫张溪,以纪念慈溪这块红土地。陆阳,无锡人,曾任暂三纵第三大队大队长,为人谦和、勤快,与房东亲密无间,入赘为婿,被传为佳话,后来在横河战斗中英勇牺牲。 (本版图/文由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