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力洋古村:深宅大院里的人文气息

屋脊上的狮子图案

老宅精美的石窗

尚存的力洋老街

    从宁波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驶过一大片茶山,到三门湾港湾尽头便到了力洋村。

    原本到力洋村是想拜访雪野老师,这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曾走过大江南北,有无数“粉丝”,却选择在宁海的一个小山村驻足,成为宁海的“驻村艺术家”。他筹建起了全国首个儿童诗研究中心,让这里的900多名农村孩子过上了诗意生活。只可惜,当天雪野老师寻友未归,未能相见。寻“隐者”不遇,遗憾之余干脆在村里游走,想看看这里有什么“魔力”留住了这位诗人。却不想在一片画栋雕梁、花纹磉石中恍然穿越了时空。

    匿于古巷之中的厚重历史

    力洋,原是三门湾深处一个海积平原,背靠盖苍山(俗名茶山),面临沥水溪,被称为“苍山之麓,沥水之阳”。古时认为山之南与水之北都属阳位,以此得名为“沥阳”。村庄前面有座山叫门前山,俨如门户,山前海港叫山下洋,山后叫里洋,一度村庄俗名便叫里洋。后当地人取“沥水”和“里洋”首尾各一字叫做“沥洋”,一直到1962年更名为“力洋”。

    从整洁漂亮的文化礼堂旁转进小巷,目光所及是一排齐整的村屋,丝瓜藤从小院内攀沿而出,大朵的黄花与繁茂的绿叶织成了一片花墙。一条老街,将车水马龙的喧嚣隔断。据说,这里从明朝开始就是村里的市集中心。如今,已不见当年的繁荣景象,只能从尚存的老店旧宅一窥当年的盛况。

    在老街驻足拍照许久,以为这就是力洋仅存的古村原貌,却被热情的村民告知,街巷深处的古民居才是力洋村的精华所在。随意走进一条巷子,发现街巷纵横交错,狭长通幽,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

    “力洋村始建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村内居住着应、胡、冯、叶等诸姓居民,其中叶氏人口最多。力洋叶氏自清康熙年间从岭咬迁居于此,以渔樵耕读传家,家族得以迅速壮大。现存的力洋古建筑大多为叶氏古宅。” 力洋镇文化站站长胡贤胜招呼着记者,熟络地穿行在交织的街巷中。在他的带领下,匿于古巷之中的石窗、灰塑、雕梁与古宅一一展现在眼前,厚重的历史人文在面前徐徐展开。

    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

    力洋古时靠海,这一带曾经受海盗与倭寇的侵扰,因此力洋古民居建筑都有一套严密的防御设施,留下了这高深的院墙、厚重的大门和迷宫般的小巷。如今,还能在一些墙壁上看到用于伏击敌人的石制枪眼。

    走进建于乾隆后期的五门大宅,这里曾被省专家称为“浙江东南第一大豪宅”,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在力洋古宅中保存最完整,也最原汁原味。正屋、厢房的屋脊上均有龙头龙尾砖雕,屋脊中心都有雕甍,中嵌景泰蓝圆盆,瓦雕脊龙一应俱全。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沧海桑田,力洋现存的古民居建筑,既有沿海渔村的雄浑和粗犷,又有江南特色的精细与纤秀。这里的古宅多数类似北京四合院,正屋呈“口”字形。围绕正屋的厢房、后堂,楼廊相连,道地相通,形成“回”字形结构。廊柱上的木雕是倒挂狮子,两根廊柱间有罕见的“雕梁”。每个屋脊中心有雕甍,长长的屋脊用瓦雕灰塑成龙形。力洋先民好龙,这里建筑上的装饰以龙图案为主,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灰塑,龙的形象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柱上是狮,屋脊是龙,十足体现了力洋村山海之乡的山海文化特色。

    用碎瓷片作为建筑上的装饰也是力洋古民居的一大特色,那些古老的青花瓷碎片被大量地装饰在门楼及马头墙的灰塑上,或安插在围墙顶端堆塑的龙脊上,既象征龙鳞,又可防人攀爬,不由得让人赞叹古人的智慧。

    文化之邦的人文气息

    力洋村不仅仅有精美的砖雕、屋脊,仔细打量老宅的台门和山墙上的图案就会发现,古人将奇巧心思和美好祝愿都融入这些图案中:一个带状元帽的人脚踩一只龟状动物,寓意“独占鳌头”;一只鸬鹚和一支莲藕,象征“一路连科”,留下了浓浓人文气息和科举文化的历史印证。

    祖辈对文化的期许并没有落空。单是在清乾隆至光绪的170多年间,力洋村有宗谱可稽的科举上榜人士就有80余人,其中叶、应、胡、冯、孙姓出秀才、贡元30余人。当时叶氏宗祠前竖有12副旗杆。宗族前的旗杆越多,说明该宗族的贵族越多。

    “力洋古宅的人文底蕴,远的一时难考,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有宗谱可稽的科举上榜人士有:孙家古宅出过贡生1人,石明堂出过廪生1人,外冯家出过庠生3人,西园冯家古宅出过庠生4人。叶家古宅最多,出过庠生45人、廪生15人、贡生12人。如果追溯叶氏上代,则有唐代吏部尚书叶温裕、宋代丞相叶梦鼎。所以在宁海,力洋历来被称为衣冠之族、文化之邦。”胡贤胜告诉记者。

    如今的孙家古宅,中堂上仍挂有宅主孙大奎在清同治12年(1873)例授贡元的“贡元”匾额。而出过贡生、大学生、庠生多人,还有著名苏俄文学翻译家叶水夫的古宅,如今已成为水夫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这位翻译事业的推动者。

    踩着组合成“瓶”状,意味“出入平安”的鹅卵石路,穿梭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不小心惊扰了觅食的猫,从墙头一窜而过,木架上累累的猕猴桃轻轻晃动起来。如今的力洋村,被评为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而县里也一直致力于保护这些历史遗存。一些古宅按原貌修复,将延续村庄传统格局和风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年,力洋周边的改造提升工程已启动,很多旅游标识被制作安装,而随着诗人雪野的回归,也给这个古村带来了生机。2018年,雪野带着他30年儿童诗写作和教学的全部“身家”,来到力洋古村,成立了全国首家“儿童诗研究中心”,他要用儿童诗浸润乡村的土壤。一个多月后,第二届盖苍山杯全国校园儿童诗大赛将在力洋古村举办,印有盖苍山诗句的明信片将通过中国邮政发行,传播到中国各个地方……

    通讯员 陈宇涛 记者 张海玉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