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跨泾桥当地人也叫做“戏台桥” |
 |
陈氏宗祠 |
 |
泾水河畔的横泾村 |
开车从东部新城出发,穿过满眼的都市繁华,几分钟时间即到了熙熙攘攘的鄞州区邱隘镇。沿盛莫路往南继续前行,在横泾路往右转个弯,就到了横泾村。 走进横泾村,一眼望去,河水清澈,白墙黑瓦,不时有鹭鸟飞过,一副旧时江南的样子。据鄞县旧志以及陈氏宗祠记载,横泾村聚居的陈氏家族,始祖为南宋开禧二年 (1206)的进士陈昌。陈昌任奉国军司马、荣禄大夫后,从嘉兴府来到四明做官,后定居在横泾,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 在横泾村,明显能感受到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的节奏相互碰撞着。 古与今,犹如水墨画般在晕染交融。 村里东边有条河,村民习惯叫它“泾水”,也有人叫“中塘河”或“泾河”。因为泾水笔直从村里穿过 ,陈氏先人认为不利于积聚财气,于是在泾水河两岸有意把房子造得错落有致。两岸还有10多个河埠头,供村民使用。 横泾村是个典型的水乡村庄,自然有很多桥,而在众多桥中,有一座显得与众不同,它便是有名的跨泾桥。为沟通泾水南北的陈氏族人往返,陈氏祖先于宋代建造了“跨泾桥”,后在清代嘉庆和同治年间两次扩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县东横泾市西,跨小塘河,为横泾市南北往来要津"。据桥额记载,现存桥梁为清同治(1870)年间修建,为单孔石质梁平桥,孔跨3.9米,宽约2.3米,桥面东西两侧原有石质桥栏,南北两侧落坡各设石阶6级。 大约在明代后期,横泾陈氏族人在跨泾桥旁建造了一座供人看戏的戏台。据立于桥边三元殿前的《公禁碑》记载: “桥旁建立亭台,本为中秋敬神,只许桥上演剧,不许椿牛、摆糖摊、赌博、打架。”后来有人就把跨泾桥叫作“戏台桥”。 据83岁的陈安新先生介绍,过去跨泾桥是该村水陆和集市贸易的必经之地,桥南桥北楼宅依河而筑,三里长街,店铺林立,连埠头、祠堂也都集中于此。老底子,各种节日庆典都在跨泾桥附近进行,河上划龙船、台上唱戏,在吸引本村村民观看外,附近几个村的人也会前来赶热闹。 跨泾桥建筑风格独特,桥面既作戏台又可行人,一桥两用的形式非常罕见,是这种样式为数不多的现存桥梁。 陈氏宗祠位于泾水的南边。陈氏宗祠是陈氏族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在泾水河畔开枝散叶的一个缩影。宗祠经多次修缮,至今依旧尽善尽美。陈氏宗祠的建筑非常有气势 ,装饰也极为讲究,整座宗祠塑龙雕凤、贴金添银、金碧辉煌。跨过大门,大殿正中悬挂着一块五龙盘边的“昼锦堂”匾额,匾额与对面的戏台相映生辉,尽显陈氏先祖尊礼崇义、耕读传家的贤良品德。 现在,处在城乡接合部的横泾村仍保留着许多旧时的风貌,村四周的车流和霓虹并没掩映去横泾的历史痕迹,那些镌刻在繁华背后的斑驳,永远烙在横泾人的心里。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通讯员 王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