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正康老人和老伴在参观院士中心。 |
 |
朱正康老人和家人在院士中心前合影。 |
今年87岁的朱正康老人,原本住在东钱湖陶公山建设村,去年,原宁师院废弃老楼动工,改造成院士中心,他十分支持,率先将自己种植数十年的心爱果园让了出来。如今院士中心建成了,老人很想去看看改造后的模样。 87岁老人 有个“微心愿” “记者同志你好!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想圆一个梦,我想你们或许可以帮到他……”10月9日,宁波晚报新闻热线接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刘建民的电话,他受邻居所托,前来求助。 那位邻居的父亲今年87岁,原本住在东钱湖陶公山建设村,去年,陶公山上的原宁师院老教学楼动工,要改造成院士中心,工程需要征用他种植了数十年的一片果园。老人十分支持政府工作,自己也从陶公山搬出来,住到了镇上。 最近,院士中心改造完成了,老人很想再去看看,但院士中心还没正式开放,里面可能进不去,于是老人的女儿找到了刘建民。 “我觉得老人的愿望很美好,想到报社可能有办法,就试着给你们打了电话。”刘建民说。 记者随即联系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得到了进入院士中心参观的许可。 走进院士中心 勾起老人许多回忆 院士中心西大楼就是曾经的宁师院西教学楼,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内部基本格局并未大动。走进大楼,老人还能找到当年教学楼的影子。 老人说,他家原先就在旁边山脚下,上世纪60年代,山上建了宁师院教学楼,他们每天能听到里面上课的声音,操场上的篮球还常常飞出围栏,掉到村里被孩子捡到。 朱君萍说,那是童年最快乐的回忆,学校操场晚上经常放映露天电影,村里人都可以去看,每到这个时候,她和小伙伴们就早早搬了凳子占位子。学校停课后,村里的孩子还经常到里面嬉戏,捉迷藏、过家家。 去年6月,由于院士中心工程,需要征用老人的这片果园,老人虽然很不舍,但十分支持政府工作,很爽快地在征地补偿协议上签了字。 据介绍,老人的这片果园,果树特别多,征用损失比较大,老人十分支持征地工作,为大家带了个好头,附近村民也很快签了征地协议。工程项目负责人非常感激,今年年初临近春节的时候,还特地上门看望了老人。 “虽然果园对我来说就像宝贝一样,但将宁师院老教学楼重新改造好,把这片地方搞得更好,我当然要支持……”老人感慨地说。记者 陈善君/文 周子豪/摄 当初的果园 建成了马路 昨天上午9点,记者如约来到东钱湖镇朱正康老人住的小区,老人已等在家门口。老人虽已年近九旬,但思路清晰,十分健谈,走路有点慢,却也无需搀扶。 “我爸以前身体还要好,去年开始身体不如从前了。”老人的女儿朱君萍说。 记者开车带着老人及其家人出发。“就是这里,这里原来就是我家果园,有一亩多地……”车子一驶入院士中心地界,老人看到熟悉的环境,便指认起来。曾经的果园现在已经成了柏油马路,周边种植了花草绿化,十分漂亮。 “果园虽然只有一亩多地,但有橘子树、杨梅树、桃树、柿子树等6种果树。杨梅结束了吃桃子,桃子结束了吃橘子,一年到头,自产水果吃不完,我和老伴还一起用三轮车载着去街上卖,每年能卖2万元……”老人回忆过往,滔滔不绝。 老人说,40年前分得这块位于半山腰的土地后,就开始种果树,经常挑水施肥不说,没事也天天去走走看看。“一天要走上三趟,看着自己种的果树结满了果实,心里就特别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