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这里看到了一叠《宁波戏剧沙龙》。封面设计很艺术:一尊裙袂飞扬、临风飘举的飞天,一片绚烂斑驳的晚秋的枫叶,一幕戏剧中的经典场景……一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信手翻翻,吃惊地发现,里面居然有沈祖安,顾天高、蔡体良、罗怀臻,李尧坤,赵美成、乔嘉瑞等名家的稿件。虽说是一本内刊,杂志的视野非常高阔,它不仅聚焦宁波剧坛,而且关注着全国戏剧界的动态。新戏介绍、活动报道、戏剧评论……好多文章富有真知灼见,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批评精神。 于是,在网上搜索《宁波戏剧沙龙》的有关信息,没想到居然搜出一个“宁波戏剧沙龙”的博客。博文涉及面更广,不仅有戏剧,还有文学和时事政治。博主名叫裴明海,就是《宁波戏剧沙龙》的主编。阅读博文,我知道了沙龙的来龙去脉。2010年,经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批准,以剧作家杨东标、戚天法、王信厚、孙仰芳、张金海、柯武松为成员的宁波戏剧沙龙正式挂牌成立。沙龙的负责人,则是裴明海先生。年逾古稀的老先生还真会闹腾,不仅开了博客,而且还编出了一本很有品位的杂志。 这几位成员赫赫有名,越剧《江南女巡按》《孟姜女》《琥珀泪》《皇后易嫁》、甬剧《风雨一家人》《风雨祠堂》《宁波大哥》、姚剧《王阳明》《五月杨梅红》《传孙楼》等都是他们的手笔。几十年来,他们笔耕不倦,飞扬的灵思、澎湃的激情跟浙东这方土地息息相连。 或许我跟沙龙有缘。有一年,市文化局和文联举办戏剧评论征文,我按照地址投去,没想到征文中登的QQ号、邮箱乃至联系电话,正好是裴明海老师的。 起初,裴老师只是间或联系我,问有没有文章可以投到他的《宁波戏剧沙龙》。直到有一天,裴老师在电话那头说:“请你去采访一个人,花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吗?”不知怎么,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也许是因为我喜爱戏剧,对戏剧人的人生充满好奇;也许是因为提出要求的是一位老者。于是,一个冬天的夜晚,我们去采访曾经的越剧演员、擅长舞台摄影的应佩佩老师。裴老师衣着笨重,步履蹒跚,上车、下车都很费周折,走一段路就气喘吁吁,在爬楼梯时更见艰难。我和应老师初次见面,难免拘谨。裴老师在旁帮着提问,我就做笔录。在翻看应老师拍的剧照时,他们谈论起每一部戏当初创作、排练、上演时的情形,几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历历在目,这令我肃然起敬。此后,不论怎样忙,只要裴老师提出要求,我就跟着他去采访。记得在八月的酷暑中,他带我去宁波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采访演艺界的几位名人,同时,他把厚厚的一叠杂志送去,累得满头大汗。看着他这种热火朝天的劲头,我很感动,都已经年逾古稀的人,做这一些图的是什么呢? 后来,他还带我参加他们的沙龙活动。沙龙的几位老剧作家每个月都要相聚一次,交流信息、交流各自的创作情况,谁有了新剧,大家就帮着“挑刺”,他们的目标是每年都拿出新作品。事实上,他们做到了。这两年来,越剧《十里红妆》的成功、长篇小说《海虹》的出版、《宁波大哥》一次次的修改最后成为精品,这里面凝聚着集体的智慧。老先生们回忆着过去的事情,追忆当年小百花怎样风靡香港,追忆甬剧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怎样靠演儿童剧来维持生存,感慨着这几十年宁波戏剧界的变化。同时也感叹,如今从事戏剧创作和评论的年轻人太少了。 我突然想起,近几期的《宁波戏剧沙龙》,其实已经有了不少新面孔,有些作者就是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新聘的业余编剧和特邀评论员。其实,文化艺术研究院的老师和老剧作家们为了戏剧事业真是“处心积虑”,这背后,他们做了多少通联工作啊。在沙龙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还有省内乃至全国许多戏剧界的名家赐稿,他们大都是受了沙龙精神的感召吧。 现在,只要收到《宁波戏剧沙龙》,我都会认认真真地阅读。因为,这个沙龙和杂志的背后,是一颗颗赤诚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