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收集战场故事发回国内 他收听国内新闻传到战场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是战地记者,也是握笔的战士

周义华

王爝

王爝

王爝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周义华(左)和他的战友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作为战地记者,在战场办报,为国内传递朝鲜战场的信息,向前线传递国内的“声音”。他们是一群握笔的战士。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两位抗美援朝老兵就是其中的一员,即使是从事文字工作,他们在战场上也经历了九死一生。

    王爝 用半个世纪将参战经历写进小说

    “比起那些真正在前线战场上杀敌的战友们,我们真的不算什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10月19日,海曙迎春街的家里,90岁高龄的王爝老人侧身依靠在椅子上,电视机里正放着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自从3年前摔了一跤,老人的腿脚就不灵活了,但老人身板笔直,精气神十足,说话时嗓门特别洪亮。

    “我也是记者,做了很多年记者。”70年前的记忆已经逐渐模糊成了碎片,老人断断续续讲述着当年。

    1949年12月,19岁的王爝在上海报名参军。“抗日战争时期,我父亲就是被日本侵略者害死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走街串巷帮人家做点木工活,却因为随身携带的木工工具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我一直痛恨侵略者,很想上战场,终于有机会了,我就赶紧报名了。”

    1950年11月,入伍不到一年,王爝如愿以偿随部队奔赴朝鲜,成为第三野战军中第二十军的一员,被分配在后勤部搞军运工作,并任战地记者参与战场报道。“在朝鲜,纵横千百里的运输战线上,日日夜夜有我们志愿军运输部队的健儿们在那里奋战着……”这是王爝195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新闻报道,被刊登在《人民广场》报刊上。他和其他战地记者一样记录战场上发生的故事,把前线的战事传递到国内。

    在朝鲜战场,王爝一边搞军运工作,一边做战地记者。

    “交战时,一般是不会让我们上战场的,怕我们搞文字工作的不会拿枪,有危险还添乱。”王爝说,但即使是在所谓的后方,也是险象环生,王爝曾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运输的时候翻过车、遭流弹袭击、冒着炮弹冲破封锁线、同时被四架敌机扫射。

    “有一次在驻地,我在外面写报道,4架敌机集中扫射,泥沙飞溅到脸上生疼。我拼命跑,最后躲在一个斜坡的树根后,才捡回一条命。”王爝说。

    “年纪大了,能记得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但是有一件事我印象最深刻。”王爝说:“一次,我带领一个车队运输物资,有20辆车,路上遇到了敌机,我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躲过了敌机的扫射。这些运输工人同样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为抗美援朝作贡献。”

    在朝鲜战场上的生死经历也给了王爝最大的创作灵感,从朝鲜战场回国以后,王爝就构思创作。2008年,反映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运输部队与美国空军斗智斗勇的小说《地空大战》出版,大儿子王海涛还为父亲的小说配了插画。

    尽管从部队复员以后,王爝做过记者也当过老师,发过很多报道,也写过各种文章,但《地空大战》这本小说,是老人最珍惜的作品。

    辗转上海、贵州,最后王爝因为工作来到宁波定居,现在和老伴儿一起在宁波安享晚年,生活平淡而普通。

    王爝说:“经历过战争的考验,才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士,我们的经历不值一提。”

    周义华 收听新闻也得冒生命危险

    92岁的周义华说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经历时,总是谦虚地说,自己顶多算是一个特殊的“通讯员”,称不上“战地记者”,每天的任务就是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记录下来而已。但事实上,在当年的战场上,哪怕收听新闻,那也得冒生命危险。

    周义华出生在象山一个普通农家,尽管生逢乱世,但他一直刻苦读书,坚持读完了高中,于1950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纵特科学校参军入伍。

    1951年3月,周义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七师第二十团三营任主任文化教员,同年4月下旬,随部队入朝作战,主要任务是组织全营指导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战地宣传工作。

    上甘岭战斗后期,周义华一度调至团里负责《前进报》新闻记录工作,成为他说的“特殊通讯员”:既不下连队采访,也不编写稿子,而是专门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

    记录新闻需要借助收音机。那天,周义华一人爬山越岭,冒着敌机、敌炮轰炸的危险,来回走了30多公里路从师部宣传科领来收音机。

    “为了及时让干部战士知道国内的大事、要事、新闻,我每晚10至11点钟,趴在防空洞里,耳朵紧贴收音机,把《记录新闻》一节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以便在第二天的《前进报》上登出。”

    这一工作,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在当时,做起来并不容易。防空洞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每天晚上趴在防空洞的坑头上紧贴收音机记录很吃力;二是在蜡烛下记录,光线不佳,眼睛很吃力;三是由于朝鲜山多的缘故,晚上收听时,收音机的声音很小,有时候几乎听不到完整一句,稍不留神就会记不下来。因此,记录时周义华要竭力做到认真听,加快速度记,边听边记,边记边对,记完复对,直到句、段、标点没有差错后,再誊写到方格稿纸上,交文印室统一编排、刻印。

    战地办报,是战地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宣传战地的动态、胜利消息,宣传战斗经验以及广大指战员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克敌制胜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事迹,传达祖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心声等职责。所以即使只是一名战地收音员,那也是办报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朝鲜战场,周义华先后参加过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东海岸元山反“两栖登陆”和反“夏秋季攻势”,参加过配合“板门店谈判”的1953年夏季反击战,立三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

    有一次,为了粉碎美国“两栖登陆”计划,部队要移到元山一带,夜行军时被敌机发现遭遇轰炸,周义华险些丧命;上甘岭战斗中,他跟着营部通讯员从营部出发去九连。遭遇敌排炮袭击,是通讯员把他按倒在炮弹坑里才幸免于难。

    复员回乡后,周义华仍然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现在,他仍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散步锻炼,精神矍铄。

    70年光阴如梭,老人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能够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真是太幸福了。

    记者  戴晓燕 通讯员 任宁 魏芳芳 何嘉晖/文 记者 崔引/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