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10/23/A3/6871018_ds-qianyh_1603366582659_b.jpg) |
1999年1月21日的《宁波晚报》,江虎成一家仍然保存着。 |
□江虎成 张吉英 我们夫妻俩都是宁波晚报的忠实读者,曾经还与晚报有过一段特别感人的恩缘,这段恩缘我们永远无法忘记。在宁波晚报创刊25周年之际,我们把这段特别感人的故事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那是在1998年,我们的女儿江敏在一次手术后病情突然恶化,医生说她最多只能再活两个月。听到噩耗,我们感到天都塌了,那一年江敏24岁,正是青春年华。为了挽救女儿年轻的生命,我们含着眼泪写信向《宁波晚报》求助,晚报的王勇和郑晓华两位记者第一时间就赶到我家看望江敏,并鼓励她要坚强自信,回到报社后,他们连夜写了一篇题为《千纸鹤载她搏击苍穹》的报道,刊登在第二天的《宁波晚报》上,这张报纸至今我们还珍藏着。 这篇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王勇记者还经常来我家看望江敏,鼓励江敏一定要有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1999年的春节,王勇记者还特地来陪着江敏一起吃年夜饭,当时江敏笑着说,等病好了结婚了,请王勇哥哥来帮她拍结婚照。这个场面是多么温暖人心啊。 在《宁波晚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江敏竟奇迹般地延续了两年生命,对于这一切,我们一家人的感激之情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躺在床上的江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宁波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为了感谢晚报和社会的关爱,江敏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写信给市长,请求捐献遗体。她在信中写道:“我得病是不幸的,但有幸的是我生长在宁波这充满爱心的城市,是宁波晚报和社会的爱心挽留了我的生命,最多只能再活两个月的我竟能奇迹般地活到今天,这是一个爱心超越生命极限的奇迹。没有宁波晚报和社会的关爱,就没有我江敏的今天。我是一个病人,无以回报,如我有不测,请求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 要使遗体能用于医学研究,要使器官用于需要的病人,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程序。当时的宁波,要接受志愿者捐献的遗体和器官有很大困难,一是宁波尚无接受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的暂行办法和相应规范,操作起来无据可依;二是硬件设施的限制,当时的宁波没有器官库,无法接受志愿者损献的遗体器官。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晚报的牵线搭桥四处奔走,终于在市政府、市卫生局、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市公证处和宁波大学医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办妥了江敏捐献遗体的所有手续。 2002年3月20日,江敏的遗体被送到宁波大学医学院,江敏终于实现了捐献遗体的愿望。 就这样,江敏也成了当时宁波最年轻、最早生前登记、最早身后捐献遗体的遗体捐献的先行者,也从此揭开了宁波市遗体捐献的序幕。江敏的这一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市民在这一行为感召下,纷纷到市红十字会登记,表示也要像江敏一样,身后捐献遗体。 为顺时势应民意,宁波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9日制定了全省第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宁波市遗体捐献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褒扬捐献者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宁波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5月又拨专款140万元,并以宁波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兴建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全省第一座遗体捐献纪念陵园,为捐献者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家”,也为捐献者家属提供了一个缅怀亲人的平台。2002年9月,宁波市器官(眼)库体成立,正式启动人体器官的捐献工作。20年来宁波市遗体器官的捐献工作从无到有,捐献行为日趋规范,意识深入人心,捐献者越来越多。是宁波晚报的努力付出,终于把遗体、器官的捐献事业写进了宁波的史册,从此掲开了宁波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序幕。宁波市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宁波晚报的辛勤付出功不可没。 对当年宁波晚报和社会各界关爱江敏的这段经历,我们一直满怀感恩之情。其实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念头,那就是也要像江敏一样捐献遗体供国家用于医学研究,捐献器官挽救他人生命,把江敏的爱心延续下去。 当年江敏捐献遗体是晚报和社会各界牵线搭桥,我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完成这个程序,为早日了却这个心愿,我们又写信求助晚报,这次又是晚报帮我们了却了这个心愿。2014年4月9日,在宁波晚报的王勇和王思勤两位记者的陪同下,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特地上门,为我们夫妻俩办好了捐献遗体器官的登记手续。 在宁波晚报创刊25周年的今天,我们重新来讲述这段故事,只是想把当年的这份感动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大家知道我们宁波早在20年前就已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借此机会,我们再次向《宁波晚报》和当年所有关爱过江敏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