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邻居们相聚在“百岁粥坊”,一起喝粥聊天。 |
|
志愿者周惠英阿姨在粥坊仓库向记者介绍食材。 |
凌晨4点多,海曙鼓楼街道文昌社区“百岁粥坊”里的灯亮了,5位志愿者忙开了:煮粥、蒸点心、摆小菜、放碗筷桌椅……5点出头,社区老人、环卫工人等陆续进来,熟门熟路地拿粥取菜,或坐下用餐,或打包带走。 从2015年6月成立至今,“百岁粥坊”坚持为社区高龄老人、环卫工人及需要照顾的群体免费提供早餐。一碗碗热粥背后,充盈着邻里互助的脉脉温情。 “早点种类多、味道好、有营养,关键是离家近……” 重阳节将至,前两天,“百岁粥坊”组织了一次庆祝会。说是庆祝,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活动,就是把老邻居们聚到一起,喝喝粥、聊聊天。 “这里的早点种类多、味道好、有营养,关键是离家近,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哪里去找这样的地方哦……”85岁的居民王阿婆一大早就赶往“百岁粥坊”,赴这场“重阳之约”。待她到时,粥坊内已热闹非凡——老人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桌上热腾腾的粥食香气四溢,交汇成一幕幕“声味”俱全的温馨画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百岁粥坊”约60平方米,装修简单,但功能区域划分明确,大厅、用餐室、厨房、仓库等,每个地方都清爽整齐。与用餐室里闲适的氛围不同,厨房则是一番忙碌景象:三个大电饭煲咕嘟咕嘟冒着热气,5名志愿者盛粥打菜、清洗整理,动作麻利,不一会儿,紫米粥、小米粥、鸡蛋、包子、羊尾笋、酱瓜等装盘完毕,送往用餐室。 志愿者周惠英是“百岁粥坊”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每周一至周五,粥坊会为社区高龄老人、环卫工人及需要照顾的群体免费提供早餐。“自己家里做早饭,煮得好坏都是自家人吃,没关系,在这里做,必须花点心思。你看,我们每天会有三种粥、三四种面点、五六种小菜供大家选择,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还会特别准备粽子、月饼等应景的点心,保准让每个来用餐的人都吃得放心、舒心。”周惠英说。 为了备好这些粥食,周惠英每天下午4点先到粥坊淘米、处理食材,晚上7点再去给电饭煲定时,第二天凌晨4点多,她又是最早赶到粥坊做准备,5点之前,轮班的志愿者也会全部到岗,各自分工做好手头工作。一个多小时的用餐高峰,志愿者们盛粥、打菜、端送、收拾、打扫,还要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送粥上门,个个忙得“像打仗一样”。 “难的是把这份爱心事业一直坚持下来”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粥坊已经开了5年了。”回忆起“百岁粥坊”成立之时的情景,文昌社区党委书记周晓红感慨万分。 2015年,周晓红刚到文昌社区工作,她召集社工、楼道小组长们进行了一番调研,了解居民需求。结果发现,不少社区老人存在“就餐难”问题。中餐、晚餐可以联系第三方提供服务,早餐怎么办?经过居民会议多次讨论,社区决定开设爱心粥坊。就这样,2015年6月,“百岁粥坊”在街道、社区、热心居民和爱心企业的群策群力之下,开张了。 “开粥坊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心事业一直坚持下来。”周晓红拿出近期的就餐人员名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粥坊一天差不多有七八十人过来用餐,就算70个人好了,一个月20天下来就是1400份粥食,一年就是16800份,2015年到现在,起码做了80000份粥食(今年上半年疫情影响,粥坊停业半年,7月重启)。 5年时间,这8万多份热粥里,凝结着社区居民们邻里互助的脉脉温情。“粥坊每月食材、水电等基本花销在3000元左右,还有电饭煲、保温桶等一些电器厨具的损耗更新,也多亏了各方的爱心支持。”志愿者李盈芬在服务居民之余,还管着粥坊的账目:居民王本行阿姨捐出省吃俭用的1万元,为粥坊购置了桌椅和沙发;居民沈秀凤阿姨坚持每月捐款1500元,连续多年;居民滕阿姨每年都会专门到章水山区采购上百斤羊尾笋,给粥坊“加菜”;居民邵敬诚老伯在自己过90大寿时,捐出了子女孝敬他的1万元礼金;辖区幼儿园、小学组织爱心义卖,将爱心款捐给了粥坊;还有海曙的机关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也给粥坊筹集过善款……每一笔爱心款的汇入,每一袋爱心米的入库,都代表了一次爱的传递,温暖并影响着更多的人。 “5年来,粥坊里发生的暖心故事,太多了” “百岁粥坊”大厅的墙上,挂着好几面大红锦旗,置物柜上,还有不少奖状、证书,这些都是对“百岁粥坊”志愿者们的肯定和赞誉。 “粥坊的志愿者一共有20多人,每天5人值班。”社区居民陈祥曾花了一个月时间,每天跟着志愿者们一起工作,记录她们的点滴付出,“周惠英最辛苦,她每天都来服务,熬腊八粥那些天,甚至就睡在了粥坊的小沙发上;李盈芬不住在文昌社区,为了尽早赶到,她每次都是早上4点多让老伴骑自行车送过来;陈胜是粥坊的‘外卖员’,每次跑上跑下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粥;80多岁的王阿姨,坚持服务好几年,前阵子才在大家的劝说下‘退休’……” “5年来,粥坊里发生的暖心故事,太多了!”居民李阿姨指着墙上一面捐赠者署名为“缸桥巷老人”的锦旗对记者说,这是志愿者注意到有位老人一段时间没来吃早饭,担心出事上门走访,发现老人生病后,就为对方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事后老人为表达感谢送来了锦旗。“还有一年台风天,连续多日暴雨,文昌街、永寿街、尚书巷等多幢居民区道路被淹,志愿者们趟着水,挨家挨户给被困家中的老人们送去热粥……” 居民们的称赞和爱心回馈,让志愿者们感动之余,还多了一份使命感。“为邻居们做点事,这没什么。只要一想到这么多人要来吃早饭,就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事情做好。”周惠英说,她也习惯了,只有提前到粥坊做好了准备,晚上才能睡得踏实。 “办粥坊的初衷,就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坚持,粥坊能办得更好,也办得更长久。”社区书记周晓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