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虞宅后进为全西洋风格建筑。 |
 |
虞宅“天叙堂”。 |
 |
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大门北望。 |
近日,记者因寻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走进了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 龙山虞氏最著名者,莫过于“宁波帮”代表人物虞洽卿。这位叱咤风云的海上人物,出生于此,归葬于此,他的一生给家乡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今日山下村各级文保单位,多半与其有关。 时至今日,虞洽卿其身后名依然显赫。村民讲起他依旧滔滔不绝,一波一波的上海游客因为寻访他的故事,走进这个本身并不以旅游出名的小山村。 10月27日,第三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即将召开。此时此刻,好像也是一个走近故人的好时机。 深宅旧事 虞洽卿,本名和德。沪甬一带有句老话,“龙山大泥螺,三北阿德哥”,讲的就是他的故事。 作为民国时期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商界大佬,众多头衔加身的虞洽卿无愧“宁波帮”领袖人物之称。同时,他也是致富不忘回报家乡发展的典范。 1914年,虞洽卿斥巨资,在伏龙山东麓建成龙山码头。镇北、慈北、姚北三北货物从此不用再经过宁波市中心,可以走海路直通上海与全国各地,是拥有三北轮埠公司的他对家乡的一次“战略性”擘画。在龙山码头建成后的答谢演讲中,虞洽卿讲过一句名言:“上海有的,三北也要有!”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年少时离家,母亲方氏对他有过一句叮嘱,富贵莫忘家乡,深深烙印在他身上。龙山码头之所以选址于此,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离老家山下村近。除了造码头,他还在山下村建起发电厂、自来水公司、通惠银行,通电报电话。想当年,中国没有一个山村能有这样的规模,龙山山下村因此也被称为“民国第一村”。 在虞洽卿为自家造的宅院,也就是今日被称作“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里,记者见到了守护这座大宅的业余文保员,也是山下村的前任村支书,71岁的沈伟明。 住在附近的沈伟明“从小在这里玩大”。新中国成立后,虞宅由龙山中学、凤湖中学使用。有段时间,沈伟明在这里当“值班员”,晚上就睡在后进洋房二层楼上,守着这院子。 宁波近郊乡村,留下民国建筑的不少,但没有一座像它这样气派。全宅五进房屋,前三进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精雕细琢的卷棚前廊、气势恢宏的走马楼、凤戏牡丹的传统雕刻,一袭古韵;后两进为全西洋风格,希腊罗马式立柱、色彩艳丽的马赛克地面、简洁典雅的室内壁炉,一派洋风。整个建筑中西合璧,廊道相接,各项工艺均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 沈伟明在这里看了一辈子,也不能说看够。 老街遗痕 虞洽卿将老宅取名“天叙堂”,取“天伦永叙”的意思。他是一个孝子,事母至孝。 在上海闯荡时,虞洽卿有个著名别号:“赤脚财神”。是说他少年刚到上海,身上没几个铜板,一次碰到天下雨,他怕打湿母亲亲手为他做的布鞋,就把鞋子脱下来揣在怀里,光脚站在雨里。 虞洽卿对母亲的感情和怀念,除了“天叙堂”,在今日山下村的其他地方也能找到痕迹。比如虞氏旧宅西南约500米外,有一座凉亭。该亭八角形二层重檐,亭设内外双层各八根水泥圆柱,内层通到顶,外层通下层檐面。顶为为尖顶,内部有塑灰藻井,装饰繁复精致,是虞洽卿为纪念其母建造的“虞母亭”。 亭内原立汉白玉虞母像,亭前建喷水池,四周置园林,现部分改建。2011年1月,虞母亭被公布为慈溪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点。 虞母亭南,还有一座虞母桥,是我市年代较早的水泥桥之一。桥两侧栏杆,原各有直柱两根,顶端装电灯。现电灯已无存,四根柱子也只剩下三根,栏板外侧刻“虞母桥”字样,西首较完整,东面有敲砸痕迹,水泥栏板也有断裂之虞。若不加保护,恐怕难有下一个百年。 山下村中心地带,另有一条新昌隆街,全长500米,是民国时期的老街巷。旧时通惠银行、电报房、医院、南货店、木匠店、药店、糖行、米行都在这一带,区域内至今还保存着树滋堂、继勤堂、万顺酱园等古建筑。 山下村原有天叙堂、树滋堂、继勤堂、崇本堂“四大家”,现存前三。其中,继勤堂为虞芗山所造,他是虞洽卿赴沪的引路人,大门东侧门楣上有“居仁由义”四字。该建筑格局完整,木质梁架保存较好,也被列入慈溪市级文保点。 万顺酱园初创于19世纪80年代,据载,虞洽卿等人也曾出资入股。龙山码头建成后,万顺生产的各种酱菜、腐乳、酒醋等产品曾由此销往沪浙各地。作为三北地区唯一保存较好、仍在经营中的近代工商业遗存,万顺酱园对于研究地方商贸发展、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等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被列入慈溪市第六批市级文保单位。 龙山远眺 吃过午饭,沈伟明陪记者登上伏龙山。过莲花池,登刺史桥,而至观海亭。遥指伏龙山东北方向,沈伟明说,以前的龙山码头就在那里。 想当年,龙山码头建成后,龙山、观海卫一带的棉花、蚕豆、麦冬等农产品从这里运出去,上达青岛、秦皇岛,南抵温州、福州,溯长江而上,到武汉、宜宾,可谓生意兴隆。 但是好景不长,1937年抗战打响,虞洽卿的不少轮船被征调,自沉于长江口,做“封江”之用。此事至今想来依然不失为“壮举”。据说当年自沉的船只,不少还是新船。后随着镇海口也列入“封江”范围,龙山码头被迫停用。该码头的使用时间其实只有23年。 现在,因围海成地,龙山码头已成历史。原立于码头旁的“三北轮埠公司”旧碑收藏于虞洽卿故居。 虞洽卿为家乡造福的事业中,“寿命”较长的还属创办于1906年的龙山公学。该校创办之初,在读学生费用全免,还有学费补助,由虞洽卿全额承担。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山下小学,继续培育人才,沈伟明曾在此就读。现校门尚在,也是典型民国建筑。 1945年4月,虞洽卿病逝于重庆,同年11月灵柩运回故乡,归葬伏龙山。其墓址亦在,坐南朝北,背靠伏龙山,面朝着上海方向。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