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 |
“看见了看见了,我连孙子的样子都快忘记了,今天终于又让我看到了!”家住四明深山的八旬老太吴阿婆(化名)在宁波市眼科医院接受了白内障手术,本以为要在黑暗世界过完余生的她,没想到竟然还有重见光明的一天。 在吴阿婆心目中,宁波市眼科医院是带给她新生活的地方。尽管阿婆病情复杂,但幸运的是,在副院长吴善君和白内障专科副主任姚红艳的治疗下,阿婆的手术十分成功,再次看到了亲爱的家人。 事实上,吴阿婆只是无数个渴求光明的疑难白内障患者之一。为了方便更多像吴阿婆这样的老年患者就医,让他们更集中、更快速地得到确诊和治疗,宁波市眼科医院今天(10月31日)成立我市首个白内障中心,这支技术娴熟的医疗团队将更好地为濒临失明的危重、疑难、复杂白内障患者服务,圆他们的光明之梦。 妙手拨云翳,深山里的老人重获希望 吴阿婆今年86岁,住在四明山里,这辈子几乎没下过山。年轻时,她的视力就不怎么好,受条件限制,她也从来没有找眼科医生查明原因。随着年岁的增长,阿婆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使。几年前,她彻底看不见了。失去光明就意味着,老人也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原本已经下山生活的儿子为了照顾她,再次回到了山里。 直到3年前,宁波市眼科医院的防盲小分队上山进行公益视力筛查,发现了吴阿婆的问题。“当时,阿婆双眼白内障很明显。我们提出派车将她接到医院去做进一步检查,但由于老人严重晕车,被她的家人婉拒。”吴善君说。 对医生而言,守住患者的光明是他们的职责,防盲小分队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深山里的老患者。就在几个月前,小分队再次上山,找到了吴阿婆。由于行动不便,吴阿婆很少走动,整个人精气神都很差。 小分队的医生们挨个对吴阿婆家人做思想工作:“现在政策好了,做手术会有国家补助,经济压力不会太大。更何况,阿婆眼睛好了,你们的担子不是也轻了吗?” 8月初,吴阿婆的儿子骑着摩托车,又换乘公交车,耗费4个多小时将老母亲送到宁波市眼科医院。经过全面检查,老人的情况不容乐观:她有超高度近视,还有先天性眼底发育异常,这也是她从年轻时就视力不好的原因;这几年,白内障更是加重了视力问题。当时,吴阿婆的白内障核又黑又硬,几位医生都表示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么严重的白内障了。 为老人做手术的是该院白内障专科副主任姚红艳,她为这台棘手的手术做了精密的方案。由于白内障严重,再加上高度近视导致的眼部囊袋结构不完整,常规的小切口无法取核。姚红艳早有准备,她将切口放大至4.5毫米,“精雕细琢”,顺利完成手术。一台最快只需要5分钟的白内障手术,花了半个小时。 “医生,我好像能看到你了。”术后没多久,姚红艳就听到吴阿婆的好消息。一周后,吴阿婆能够数手指。一个月后,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复诊当天,吴阿婆径直走向姚医生,握住医生的手连连感谢。 仁心护光明,守住患者眼中的微弱光芒 虽然眼科领域有不少疑难杂症,但医生们面对的更多还是白内障这个全球第一位致盲性眼病的患者,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人眼也有个类似镜头的结构,叫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变混浊,这就是白内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以及因电子设备使用较多导致的高度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白内障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却未止步。换句话而言,视力好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晴雨表”。 姜先生(化名)今年50岁,是一名银行高管。常年的伏案工作带给他1000度的近视,今年又被查出白内障。每次开车、工作时,都极不方便。甚至有次看文件时,因为没看清数字,差点酿成大错。 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宁波市眼科医院就诊。“医生,我的职业生涯还没结束,我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一双健康的眼睛。”他恳切地说。 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吴善君为他实施了三焦点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术,一次性解决了他远、中、近视力问题。术后,姜先生看远景、中景、近景的视力均为1.2,这样的结果让他十分满意。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眼部健康,大量基本防盲治盲需求逐步升级为中高端需求,即从过去简单的看得见,升级为看得清、看得好、看得更自然舒适。”吴善君说,这几年,随着宁波市眼科医院的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患者从各区县(市)赶来,甚至还有舟山、绍兴等地的。 为了让更多患者摆脱眼病困扰,近年来,宁波市眼科医院还组织新疆库车、吉林延边等地医生前来培训,“造血”变“输血”。如今,学成而归的医生都可独立开展各项眼科手术。 就在本周末,宁波市眼科医院还将举办第二届白内障超声乳化培训班,为有需求的基层眼科医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王晶芸 陈怡
|